学术界共识性地认为,承载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打造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构筑相适应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应该是也必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学术追求。这种哲学学派,不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相冲突的学术派别,而是指在“哲学范式”研究意义上理解的学术共同体。换言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构筑是为了准确诠释中国道路与中国价值的社会改造,或者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构筑则是为了准确诠释资本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哲学批判。这就意味着,通常将“思想学派”当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的理解是不尽合理的,因为,确切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派,应该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指导、以“哲学范式形式”为模型的“哲学范式”意义上的“学派”。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构筑根源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派”产生的需要 从哲学史的演变理解,无论是中国的先秦时期,还是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学派就已经事实性地产生和存在。就其本质特征判断,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学派,并不是现代哲学范式意义上的“哲学范式学派”,即它们只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哲学思想学派”。然而,不论是“哲学范式学派”,还是“哲学思想学派”,它们都根源于哲学家们对哲学理论的“共识性”追求和探索,尽管这种共识性是建立在差异性基础上的“限度性共识”。就“哲学范式学派”而言,最为知名的哲学学派之一就是古希腊哲学学派,因为,古希腊哲学学派的存在完整地诠释了哲学范式是哲学学派赖以成立的“学术性共识”。这种学术性共识亦可以称之为“范式思维”,它是把握“哲学学派”之所以是该学派而不是它学派的“标志性要件”。 (一)哲学学派根源于哲学理论的共识性探索 用恩格斯的理论解释,“历史合力论”的共识性逻辑催生了哲学学派。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诸多单个意志相互冲突而形成的历史合力的结果。①恩格斯的这一合力论逻辑很明确,历史的结果产生于不同意志达成一定共识的合力。同理,“哲学学派”的产生离不开哲学家们的合力,即人们常常将一些哲学家归为一类或一派,这些哲学家的哲学理论通常被认为具有共性或相似性,如智者学派、黑格尔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南斯拉夫实践派,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理论亦是如此,恩格斯就曾明确表示,他与马克思的哲学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②。 从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理解,共识性逻辑是差异性理论的内存性逻辑。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认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也存在某些具有共性的普遍的价值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能够认可和同意的。③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如此,这些千差万别的哲学理论往往也存在某些共性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共识性认识的存在,黑格尔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④,即共识性的内容普遍内存于差异性的理论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社会之中,由于人们往往很难形成完全统一和一致的认知,共识性越来越表现为“多元共识”。 哲学之所以出现多种形式,离不开哲学学派以共识性逻辑引领差异性哲学原因的存在。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⑤他的意思很明确,文明的本质不应该是趋于统一,而是应该在差异中寻求共同,从而不断实现突破和进步,或者说,人类文明是在不同文明的冲突、碰撞中不断前进的,这种冲突碰撞中的前进,是在共识性思维引导下,在“接受多样性和追求共同性”中实现的。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哲学学派的发展同样如此,即不同的哲学理论或哲学思潮在共识性思维引领下发展,形成不同的哲学学派。这些不同的哲学理论虽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在为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找寻答案,都是为了摆脱新的生存困境寻求方法。 (二)范式是哲学学派赖以成立的学术性共识 范式是学派之所以成为学派的最大学术共识,即学派的形成有赖于范式的自觉建构,也即是说,既定的范式是学派之所以为该学派的根本性原因。“范式”最早是由托马斯·库恩系统提出的科学哲学概念。库恩用这一术语,“意欲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⑥,即库恩认为范式代表的是科学共同体应该遵循的模型。据此逻辑,本文认为“范式”与“学派”的形成之间不可分离,即所谓的“范式”是指“学术共同体共同遵循的研究规范和准则,也是其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路径”⑦。反向的理解就是,学派的形成既离不开学术领袖的引导,也离不开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参与,还离不开学术范式的达成。学术范式为学派的形成提供重要标识,即以共有的学术思想、学术路线和学术方法为内核的范式是构成学派的最大学术共识。正是在学术范式的作用下,以学术共识为重要表征的学术共同体,即学派获得了其合法性基础。 任何形式都有着与自己相适应的内容,所以,任何哲学学派的存在,也必定有表征自己范式的学术标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例,作为当代西方社会哲学流派之一,其是以法兰克福大学为中心,以批判性社会哲学为明显标识的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不仅有社会科学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也有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还有文艺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等等。尽管法兰克福的代表学者擅长的学术领域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其共同的特征就是深入对社会的批判,即“贯穿于其理论体系始终的就是‘批判’二字。”⑧这就是说,批判性反思的学术方法既是链接法兰克福学派不同学术倾向的重要纽带,也是该学派的学术标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