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哲学纲领及其辩护

作 者:

作者简介:
乔瑞金,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江林謄,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质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哲学纲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其内核,马克思创作的诸多哲学文本乃至整个马克思哲学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在这一哲学纲领的引领下,马克思发展出一种以“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主题的新哲学,其历史使命就是要探寻何以改变世界,即追问世界变革的方式以及社会异化的消除和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使这一基本的哲学纲领体系化、理论化,并使其主张得以贯彻,马克思毕生都在从生产方式的变革提升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能力、社会形态的更替升华人类革新社会环境的本领、社会异化的消除创建总体和谐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这一纲领进行辩护和理论化阐释,因而,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对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马克思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的哲学论文与著作,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然而,唯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①。恩格斯的这仅有18个字的赞誉,至少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新世界观”,在一种新的世界观的高度理解《提纲》的意义,赋予《提纲》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和哲学主张的价值;其二,“天才萌芽”,天才的思想,但还只是参天大树的芽状形态;其三,“第一个文献”,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经典作品的初始形式;其四,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赞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系统发育来看,《提纲》之所以受到恩格斯的赞誉,是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人像马克思这样思考

       和理解过哲学的本质、作用和意义,更不用说这样一种理解已经包含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纲要,而不只是提出一些看法或设想。《提纲》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旨在揭示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它从根本上可以被看成马克思新哲学的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纲领,《提纲》的十一条具体内容,包含了一组作为研究纲领内核的基本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以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这一组论断不仅都是全称判断,而且是《提纲》所包含的系列判断中最明显可辨的全称判断,具有自明性。从《提纲》的铺陈来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其他两个判断之前出现的,构成其新世界观思想的灵魂和首要判断,其作用就犹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其哲学体系和思想中的作用一样,而其他两个论断则是辅助假设,整个《提纲》的十一条内容,实质上都体现出这一组判断的基本内涵,其根本旨归是要通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以期实现人的解放的崇高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提纲》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论纲,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科学研究纲领,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甚至马克思往后的一生实际上都在为此纲领进行辩护和把其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并践行其哲学主张,因此,《提纲》有着原创性的理论意义和引导人的解放的实践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尝试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哲学纲领的形成、马克思对其思想的辩护和理论化及其实践意义做一个初步分析,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马克思新哲学纲领的形成与内核

       《提纲》作为关于人的解放的全新哲学纲领,并不是凭空形成的逻辑推论,而是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剖析资本主义现实和批判分析德国哲学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论概括,因而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

       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认识有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根据《〈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线索的提示,这一认识可以追溯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第一次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面对德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阶级的利益较量,如何为被压迫者发声并使其获得解放,成为萦绕在马克思心头的“苦恼”。为此,一方面,马克思深入英法社会现实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写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希望解答物质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他着力清算德国哲学尤其是进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致力于厘清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并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不同于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问题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此后,马克思便一直沿着这种双重道路进行探索,最终通过《提纲》阐发出以人的解放为核心目标的新哲学思想,但其基本观点的深入阐释则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以后才真正完成。联系《形态》的创作背景,我们认为,新哲学纲领的提出同马克思对英、法、德三国的比较研究根本关联。“马克思从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开始,就一直关注形成德、法、英三国社会和经济差异的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③在他看来,德国哲学的问题就在于撇开现实的历史和物质生活去抽象地理解人和历史,错误地归结人的本质,从而陷入主观幻想中。要想有正确的理论认识,就必须突破德国藩篱,“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④,到时代最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即当时社会发展最为先进的英国和法国去寻找答案。相比德国的封建落后,英法早已通过“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成为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乃至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都远超世界各国。这种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胜利”⑤。英国和法国的现实给予马克思最大的启发就是,只有深入现实的工业生产和政治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人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