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的进入对浦东的形象开发与功能开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始于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从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转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从此以来,投向中国大陆的海外资本大量进入浦东及其周边地区。到1997年底为止,浦东已吸引外资155.2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0.62亿美元(协议外资),批准外商投资建设项目4918个,总投资238.26亿美元,合同外资76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94.1%强;借用国际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商业银行贷款4.6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5.9%弱。 大量外资的进入,对浦东的形象开发和功能开发,对浦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以及浦东的体制创新,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个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形已经形成。 到1997年底,浦东已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达453.4 亿元,这笔资金投入除来自中央和上海市政府财政资金和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外,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量的资金注入,推动了浦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快速交通干道、通讯工程、外高桥新港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已于1995年之前相继建成,以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深水港、浦东国际信息港以及地铁二号线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也已经开工建设,工程建设速度进展迅速。与此同时,一大批现代化商业设施、办公楼、住宅楼拔地而起,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兴地区的雏形已在黄浦江东岸形成。 第二,重点开发小区建设发展迅速,功能开发初显成效, 与此相应,浦东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四个重点开发小区,在外资进入的推动下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功能初步得到开发。 其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完成5.42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开发建设,到1997年底,174栋约753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开工建设,并在2000年以前陆续竣工投入使用。目前已有50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展金融业务,其中有9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 上海市的十大国家级要素市场已有一半迁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展交易活动。 外高桥保税区封关面积已达到6.4平方公里,已经建成500万平方米含办公楼、厂房、仓储用房在内的各类建筑物,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储等功能初步得到发挥。 金桥出口加工区已完成8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设, 引进外资企业项目达329个,协议外资82亿美元,已经投产企业100多家,1997年完成工业产值170亿元人民币。 张江高科技园区完成土地开发2.33平方公里, 引进高科技项目128个,1997年完成工业产值20亿元人民币,其中生物医药业产值9亿元。 随着重点开发小区的建设与功能开发,浦东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 亿元增长到1997 年的608.22亿元,八年内经济规模扩大10倍,占上海市GDP的比重从1990 年的不到8%,上升到1997年的18%;三次产业的构成从1990年的3.7∶76.2∶20.1,成长到1997年的0.8∶62.1∶37.1;一批高技术、 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制造业和现代化的商业、金融服务业,随着外资的进入而迅速发展起来。 第三,在体制创新方面率先走在了上海市和全国的前列。 从微观层面看,投资浦东的外资企业一开始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动作。因此,除市场原因外,大多数企业动作良好,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从宏观层面看,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浦东新区建立了“小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率先实行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尽管这一管理模式有待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调整与完善,但毕竟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率先迈出了一步。此外,浦东在投融资体制方面,重点小区的开发模式方面都不同程度进行了创新。 迈向新世纪中浦东吸引外资的战略转轨 回顾浦东开发开放八年来,在利用外资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固然同中央的政策倾斜和浦东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浦东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实施了正确有效的利用外资战略。 在走向新世纪之际,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经济大调整在深化,美国率先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由工业经济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并对整个世界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从国内经济环境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同时展开并进。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浦东在引进外资的方式和思路上必须实行战略性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