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联系汇率制的作用 (一)1983年10月17日联系汇率制的实施迅速扭转了港元贬值的局面,恢复了公众的信心,使香港金融货币体系在近乎崩溃的状态下迅速恢复稳定和秩序。1982至1983年,香港由于政治前景欠明朗,引致资金大量外流,港元备受抛售压力,1982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港元兑美元汇率,从5.913跌至7.2,即一年内贬值18%,特别是9月23日~24日,港元危机达到高潮,仅仅48小时内,港元贬值12.9%,对15种主要货币平均贬值11.6%,兑美元收市价为9.6,商店拒收港元,部分银行停止兑换美元,一场银行危机也在酝酿爆发。实施联系汇率制后,美元兑港元的汇率旋即回升,不到一周的时间便恢复到接近官方汇率的水平,从第二周起,联系汇率便在竞争和套戥的机制下运作自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联汇制从金融与经济崩溃的边缘挽救了香港。 (二)保持了港元兑美元汇率的长期稳定,实现了联系汇率制的最初目的。从1983年10月至1997年底的资料显示,港元兑美元的市场汇率始终围绕官方汇率窄幅波动,上下限最大偏离程度均未超过2%。如以新港元汇率指数计,汇率指数波动限于99.6和131.0之间,即最大幅度为31.4%,和浮动制(1974~1983)期间,指数波动最大幅度为50%,显然要小。 (三)联系汇率制以事实证明它具有极强的承受政治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冲击的能力,在数次政治风波和国际金融动荡中保持了极大的稳定性。一个例证是1984年7月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出现的风波,欧洲市场出现抛售港元浪潮,美汇一度升至7.95。另外在1990年的波斯湾战争、1991年5月的国际商业银行倒闭,1992年秋的欧洲汇市风暴、1992年10月中英关于香港政制发展的争拗、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等多次冲击中,香港的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发生巨大震荡,唯独港元对美元汇率安如磐石。 (四)在较长的时期内,港元对美元稳定且随美元弱势而对其他贸易伙伴货币贬值,有助于提高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1983年起,港元随着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汇率下跌而下跌,而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的货币,如新台币和南朝鲜圆,却在美国等的压力下对美元升值,其它货币跌幅也比港元小,这就使香港出口商品的价格,既比入口国的产品低,也比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低,因而获得较多订单。这种由于联系汇率制带来的有利因素,抵消了香港制造业因工资、房租上升而造成的竞争力下降的不利因素,使香港经济仍能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二、联系汇率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的利率不能够根据内部经济需要主动调节资金供求,只能被动地跟随美国的利率变化,香港无法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是联系汇率制的代价。其最明显的负面影响是不能运用利率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此外,也不能运用利率手段来刺激投资和消费。相反,为了维持联系汇率制,香港银行业不得不拿利率作为港币波动的武器,这必然导致香港利率的频繁变动,甚至于出现1988年中期的“负利率”现象。 (二)港元汇价不能被相机调整以调节香港的对外贸易。相反,港元被动地跟随美元对其它货币上升或下跌,只能被动地接受美元汇价变化的后果,港元与美元挂钩使香港经济过分依存于美国经济,美国的经济波动和商业循环极易波及香港。当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汇价下跌时,港元随之下降,香港的出口竞争能力因此加强,却同时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反之,当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汇价上升时,港元随之上升,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会降低,但香港的出口竞争能力却会因此削弱。 对于这些弊病,也应该做具体的分析: (1)关于香港无法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当然是事实。但根据货币理论,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当局,只能在货币量、汇率和利率三个目标中,选择一种加以控制,却无法同时在三者之中控制一个以上的目标。1991年5月香港金融当局为控制通胀而加息失败也证明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唯一性。香港在1983年的历史性危机中,选择美元汇率为政策目标,这一决定已由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汇率稳定下来后,香港整个金融体系也随之稳定下来,而货币量和汇率必须经常调整,以符合7.8汇率的要求。 (2)关于香港对美国经济的依存问题。实际上,在联系汇率期间,香港对美国的依赖程度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1983年美国占香港进口和出口总值的10.9%和42%,但到1991年时,这些比率分别降为7.6%和27.2%,1996年时,比率分别为7.88%和21.19%。相反,在同一时期,香港对内地的依存性则大为增加,1996年时,中国占香港的进口和出口总值的37.1%和34.3%。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4,即使香港采取其他汇率制度,也不能摆脱美国的影响。实际上,在1983年实行联汇制之前,香港的利率走势基本上与美国是同步的。 (3)关于通货膨胀问题。通胀并不是联汇制固有的副产品,它只是在香港与美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时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是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美元利率的提高,香港的通胀压力逐步缓和。联汇制只是使得金融当局不能运用利率手段打击通胀。但控制通胀还可以利用很多其他手段,如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劳工政策、土地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