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对香港经济的推动力 首先要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内地对香港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已不容忽视。以往人们在香港对大陆经济的促进作用方面探讨得比较多。的确,香港在大陆改革开放十几年里,作为内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地,对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贡献良多,不容置疑。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1991年以前,香港经济的兴衰与美国和欧洲休戚相关,作为宏观经济反映的美国股市感冒,香港恒生指数就要打喷嚏;而在1991年以后,香港经济则更多地与中国内地宏观经济紧密相连。欧美经济在80年代长期衰退,但香港经济并未受影响,仍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势。引起人们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注意的是开始宏观调控的“朱十六条”。在快速增长时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泡沫一经破灭,人们才发现原来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状况联系的密切已不容忽视。随着香港企业到内地投资比例的不断增加和香港本地的“空壳化”,香港企业的经营业绩越来越受到大陆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加上内地香港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香港经济的繁荣对内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香港经济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80年代以前,香港有四大经济支柱——制造业、对外贸易、金融业、旅游业。8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1年的23.8%降到1993年的13%;服务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从1981年的67.2%升至1993年的76%。由于香港制造业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含量低。港英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不足,而香港制造业又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研究和开发的经费,使香港制造业缺乏技术升级的必要条件,低廉的成本和灵活的自由贸易体制成了香港制造业的主要竞争手段。然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总体经济的发展,房租、工资成本的上涨、劳工短缺问题的加剧,香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慢慢消失,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 正在这时,内地开始了日益深入的改革开放,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也不断加强,极大地推动了香港以转口贸易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从1982年至1992年,香港的转口贸易总值增加了15倍,转口货值占总出口的比重也由1982年的53%增加到1992年的75%。香港的转口贸易以对内地的转口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发展直接带动了金融、保险、运输、旅游、地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和对服务业的投资欲望。服务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转向金融、贸易等工作环境优越、薪金高的行业,造成制造业劳动力缺缺、工资上涨压力增强,缺乏技术后盾的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后果是:一方面,一部分资本转向服务业,另一方面,许多生产线纷纷转移到劳动力低廉、土地租金便宜的珠江三角洲及东南亚地区,其中大部分转移到了大陆。可以说,近年来香港制造业的不断萎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的发展挤占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而内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增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2.中国内地的经济活力促进香港在内地的投资多元化。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企业小心翼翼地转移了一些在香港失去成本优势的工厂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的合作方式也大多是低层次的三来一补。由于内地的低廉劳动力和租金的成本优势与香港的贸易渠道、资金、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迅速提高了这些香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敢于饮“头啖汤”的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的获利效应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到中国内地投资,内地经济在获得了经济发展阶段急需的资金注入后,开始了经济的起飞过程,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外资获利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企业也由初期的迁移工厂转变为在大陆的各种各样行业全方位的投资,房地产、基础设施、酒店餐饮业、旅游业、电讯服务业、金融中介业、航运业、百货零售业等等都有香港投资者的身影。投资形式也从初期的三来一补向合作经营、合资经营、股份合作经营、多国股权形式合作经营、租赁等较高级的投资形式转变。投资者除了中小型企业外,一些大财团也纷纷以中国投资项目为基础组建子公司或配售股票,向内地投资。香港众多的中小投资者通过购买中国概念股参与内地投资。 3.大量的国内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H股,使得香港股市不断扩容,对于香港股市在全世界的地位提升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94~1997年7月3年间,H股(即国企在港上市的股票)在香港上市集资额超过400亿港币,以内地项目为基础招募的红筹股,资金量也很大。目前在港红筹股和H股的市值近4000亿港币,资金用于内地投资项目的比例很大。中国概念股的发行超额认购比率不断刷新记录,不仅广泛吸收了香港中小投资者的资金,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海外资金的参与,对于香港股市的国际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按市值计算,香港股市已经排到世界前5名。中国概念股的发展,也有利于转变香港股市结构,减轻股市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 4.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使香港转口贸易获得飞速发展,由于转口贸易的发展,又带动了交通、仓储业、进出口业、保险业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为香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增长。1987年转口贸易总额为1827.80亿元,1993年增长为8232.24亿元。1987年运输、仓储及交通业生产总值为303.09亿元,占香港生产总值的8.7%;1992年生产总值增加到675.99亿元,占香港生产总值的9.6%。到1993年,有33.4万人在交通、仓储和通讯服务业工作;接近60万人在出口贸易中工作。有人担心随着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途径日益增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直接贸易会增多,导致香港转口贸易数量萎缩。然而事实上,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根本原因在于她有着一些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她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自由港,位于东亚中部,是东南亚通往东北亚的枢纽,更是通向南中国的前沿口岸;拥有维多利亚港优良港口、设施先进的码头以及数量众多的集装箱等设备;人才荟萃,其英语水平和管理水平居亚洲各地区之上;信息灵通,通讯发达。这些自身优势使得世界各国通过香港与中国开展贸易的综合成本比直接与内地贸易的成本还要低,香港的转口贸易才得以发展起来。正如商人的存在反而会减小流通环节的成本因而商业会越来越发达一样,香港的转口贸易也将随着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而继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