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周一,乐乐带来几只小蝌蚪,我将它们养在自然角。对于小蝌蚪的到来,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基于孩子的兴趣及认知发展需要,我们开启了小蝌蚪的探秘之旅。 小蝌蚪有眼睛和嘴巴吗? 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呢?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小蝌蚪,它小小的、黑黑的、圆圆的脑袋后边有一条灵活的小尾巴。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有很多发现。 琳琳:咦?小蝌蚪没有嘴巴。 乐乐:不会吧!如果小蝌蚪没有嘴巴,怎么吃东西呢? 教师:可以放点面包进去,看看小蝌蚪会不会吃。 乐乐取了一块面包,撕成小块,丢进鱼缸里。孩子们围在鱼缸旁观察。 琳琳:快看,小蝌蚪游到有面包的地方了。 乐乐:哇,面包变少了,被小蝌蚪吃掉啦! 琳琳:小蝌蚪是有嘴巴的,但它有没有眼睛呢? 泽泽:可能小蝌蚪的眼睛和嘴巴太小了,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孩子们跑到科学区拿来放大镜,通过放大镜,他们看到了小蝌蚪的眼睛和嘴巴,分别长在脑袋的两边和前面。对于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兴奋不已。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在观察小蝌蚪时,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分歧,在相信与质疑中,幼儿最终通过实际观察,了解到小蝌蚪原来是有眼睛和嘴巴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了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并引导他们展开深入讨论,发现问题再验证想法,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 对爸爸妈妈说: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当孩子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时,家长应利用自然中的学习资源,为孩子提供探究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支持孩子观察动植物的细节特征,帮助孩子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引导孩子感受自然、亲近自然。 小蝌蚪喜欢吃什么 晨间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经常围在自然角观察、照顾小蝌蚪。 呦呦: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呢? 泽泽:它喜欢吃香喷喷的面包。 哲哲:它生活在水里,应该喜欢吃水藻。 瑞瑞:我觉得小蝌蚪喜欢吃米饭。 妍妍:它会不会喜欢吃饼干呢? 孩子们非常关心小蝌蚪喜欢吃什么,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分成饼干组、面包组、米饭组、鱼食组、青菜组,每组准备好相应的食物喂养,然后观察记录小蝌蚪的进食情况。 在喂食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要将饼干、面包、青菜这些食物撕成很小的块状或屑状投放,小蝌蚪才喜欢吃,因为小蝌蚪的嘴巴太小了。经过连续一周的喂食,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小蝌蚪是杂食性动物,爱吃面包屑、米饭、鱼食、煮烂的青菜等,但是一次不能投喂太多。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遇到问题时,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他们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通过猜想、分组探究、归纳总结等方法,孩子们了解了小蝌蚪的食性,拓展了认知,萌发了初步的科学探索精神。 对爸爸妈妈说: 家长要尊重和保护孩子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好奇心。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家长应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和孩子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给小蝌蚪换水 这天一早,瑞瑞和轩轩围在鱼缸旁讨论个不停,原来是小蝌蚪拉粑粑了,鱼缸里的水变得很浑浊。 瑞瑞:我来给鱼缸换水。 轩轩:小心!小蝌蚪也被倒出来了,幸好我抓住了。 瑞瑞:小蝌蚪太小了,一不小心就溜走了。 教师:有什么办法既可以给小蝌蚪换水,又不让它们溜走呢? 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探讨。他们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和工具,决定用瓶盖、塑料杯、捞网这三种方法进行尝试。 尝试一:用瓶盖换水。孩子们用瓶盖先把小蝌蚪捞到另一个容器中,但瓶盖太小,很难捞到游来游去的小蝌蚪,且这种方法很耗时。 尝试二:用塑料杯换水。孩子们用塑料杯将浑浊的水盛出来倒掉,但杯口较大,总是会将小蝌蚪也一起盛进来。 尝试三:用捞网换水。捞网很容易将小蝌蚪从浑浊的水中捞起;将捞起的小蝌蚪放进另一个装有清水的容器中;再把鱼缸里浑浊的水倒掉,换上干净的水;最后把小蝌蚪捞回鱼缸,成功换水。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孩子们想出多种方法,通过尝试,最终用捞网帮小蝌蚪换上干净的水,他们非常高兴。瑞瑞说,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给其他水生动物换水,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在遇到问题时,教师适时介入,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有益于生活和学习的经验。 对爸爸妈妈说: 第一、二次换水以失败告终,但失败激励着孩子们进行新的尝试、探究行为,经历了假设一验证一修正的过程,他们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不要急于告知方法和答案,应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鼓励孩子的探究行为。 小蝌蚪成长记 关于小蝌蚪的成长,孩子们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为了支持孩子们的探究,教师提供了绘本、视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小蝌蚪成长的秘密,并提供记录纸,鼓励他们把观察到的变化表征出来。 泽泽:快看!这只小蝌蚪长出了两条腿。 阳阳:哇!我也看到了,这只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