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让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面临诸多挑战。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心理问题就像一团阴云,笼罩着孩子本该明亮的世界。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和心理低谷,积极拥抱生活?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积极心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 问:2023年3月30日《细胞》杂志发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揭示出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心理韧性这个词近来比较“热”,它是机体本就存在的一种对抗负性应激的能力吗? 答:心理韧性一般是指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在千万年的进化历史中,在与各种各样灾难抗衡的过程中,人类产生了一种特别重要的保护机制——应激反应,即遇到挫折、磨难时,身体三个特别重要的器官:下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压力激素。压力激素能激活人类抗击病毒、灾难、危险的应激反应,使人的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力量和骨骼力量加强,让人感觉更加敏锐,眼睛、耳朵、鼻子更灵敏,这样我们就能辨别各种风险,做好斗争准备。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当我们遇到挑战或者挫折时,能够让我们战胜消极情绪的,就是心理韧性。这犹如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拼心力。人生这场马拉松,最后靠的就是一股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心理韧性。在近年“内卷”的大环境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这股心力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心理韧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问:新冠病毒长达三年的影响,让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曾经持续干扰人们的生活。作为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深耕多年的著名学者,您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该怎么建立积极心态? 答:在我的理解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个名词,而是个动词,就是我们要有所行动。1999年,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宾州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用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心理科学和实践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力量,以提升人类的普遍幸福感,让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知识、想法、意念,更重要的是你去做了。 心理韧性的培养有三重境界,即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复原力,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以及创伤后成长的能力,也就是哲学家尼采说过的,“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加强大”。我曾针对“00后”的心理特征做过一些调查,发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年轻一代充满希望、朝气蓬勃,但新冠病毒带来的冲击,也让他们产生了焦虑、紧张情绪。不被负面情绪拖累、击倒,除了用韧性去抗争,还可以用积极的行动来替代、转移、升华消极体验。 问:现在,下一代的成长人人关注,教育极受重视,教育也很容易让人焦虑。您曾提出“积极教育”这个概念,那么如何把积极的力量,带到教育、家庭中来? 答:我们在清华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幸福科技实验室。幸福既主观又客观,解答幸福,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知道,幸福的人更受人喜爱,有更愉悦的生活、工作体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有让生活正向循环的力量。 在幸福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延展出一套针对孩子的积极教育方案。除了普及情绪调节方法和积极心理培育方法,还有两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一是针对孩子的心理课,守护好孩子的心灵园地。二是针对家长和老师的道德课,培育好园丁的精神世界。 目前,全国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数据显示,北京已有70.9%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挑战,我们已在全国10多所学校开展了积极心理学的“新尝试”,包括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改名为幸福体验中心,制订专门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方法,资助学校配备生物反馈、脑电波相关仪器等。 问:过去10年,我国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让人感觉越来越严重,存在心理困扰甚至走向极端的案例时有报道。您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答:当今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孩子们的社会支持结构。户外活动变少,邻里关系疏远,社交媒体盛行,孩子们的生活日益与真实的社会脱节。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铺天盖地,但追求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的中枢并不能良好适应。 与此同时,他们又生活在一个竞争意识太强、攀比心理太重的社会环境中,不仅要跟周围可接触的人比较,还要跟“网上最厉害的别人家孩子”比较,容易形成巨大的落差和冲击。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的生活在改善,人们的追求也在迭代,变得更加多元、复杂、个性化,欲望越来越多,压力当然会越来越大。 问:孩子在面对学业和人生压力时,有时会轻率地选择放弃,甚至放弃生命。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为何不那么强了? 答: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里,一个孩子有六个大人围着他转,大人给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也不从孩子身上要其他回报,只要孩子学习好。于是,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约不到玩伴一起玩耍了。他们缺少个人成长空间,用了漫长的时间学习,却没有学会必要的社会生活技巧,既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更容易遭受情感或心理方面的伤害。一旦犯错、逃学、抑郁、轻生,人们只会指责他们——不好好学习,还那么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