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相信很多家长早就听过、看过有关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等。遗憾的是,这些话题似乎没有引起大多数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边角料”,有时间做一下,没时间就算了。其实,劳动教育十分重要,并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开始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将劳动教育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出党和国家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变化。这也说明,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更加重视劳动教育了。 劳动教育:孩子一生的基础课 有的家长会问:劳动教育再重要那也是学校的事情,既然大中小学都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那么理应由学校负责进行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有那么重要吗?因此,在我们谈家庭劳动教育时,首先要厘清上面两个问题:第一,劳动教育对今天的孩子为什么那么重要;第二,家庭的劳动教育在整个劳动教育中为什么占据基础性地位。只有弄清这两个问题,家长才不会觉得劳动教育可有可无,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才能得到根本改变。 劳动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 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早被人们反复论证。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开始,就强调劳动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指出劳动的重要价值:“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全国人民提出倡议,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可见,劳动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个人的成长成才都非常必要。 习总书记也多次鼓励少年儿童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2019年10月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之际,习总书记对少先队员说:“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可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定义。《意见》中对劳动的价值也写得很清楚:“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一句宣传口号。 劳动是解决成长问题的重要途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才是硬道理,有了好成绩将来就有好工作,就可以做更高级的劳动者。如果家长持着这样的看法,就是没有真正了解劳动的意义,尤其是不了解劳动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作用。 孩子的很多成长问题,往往就出在没有养成劳动习惯和没有形成劳动精神上。经常有家长苦恼地说,孩子不知道尊重父母长辈,房间脏乱差不主动收拾,花钱大手大脚爱攀比,生活习惯差又懒又馋,拈轻怕重不负责任;还有的家长说,孩子学习不专心磨磨蹭蹭,动作不协调写字难看,体质差三天两头感冒……这些问题看起来和劳动没啥关系,但实际上关系密切。 如果孩子帮家里买鸡蛋,他做计算题时就知道一个鸡蛋480克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学着做饭,他就会考虑先炖汤还是先炒菜;如果孩子帮忙打扫卫生、种花弄草,自己的房间就会主动收拾……在劳动的体验和实践中,孩子对物质、时间、安全、统筹等会有深刻的体会,而这些生活中的能力会迁移到学习能力上去。因此,如果家长认为孩子有些毛病要改,不妨让孩子做一些劳动。 劳动让未来的人生更幸福 爱劳动的孩子更善于自我管理和观察,也更有责任心,在生活中也更善于处理与同伴、他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爱劳动的孩子未来在职场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更和谐,赚取的工资往往比不爱劳动的人更高。试想,当我们面试一个员工时,我们也想看看这个员工是否有眼力价儿、看得到活儿;当孩子长大找另一半时,家长也希望找到的是勤快能干、有责任心的配偶。因此,孩子从小爱劳动,绝对是为一生幸福进行的投资。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前者比后者收入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多名小学生家庭的调查也表明,在家中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要高27倍。劳动不仅对孩子的成绩有明显影响,也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同理心、独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这些品质既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这一代孩子普遍缺乏的。家长经常埋怨孩子缺乏孝心、不懂谦让、心理脆弱、依赖性太强,这些人格特征与平时较少承担劳动有密切关系。 当一个孩子承担家务劳动时,他就是家庭中普通一员,他要考虑不同家庭成员角色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这样他就会逐渐形成责任心;孩子在家整理物品时,他会仔细观察哪些物品放乱了,也会更自律地要求自己把东西放回原处,这样逐渐形成了观察能力和自律习惯。因此,家长要站在为孩子一生奠基的高度去看待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