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当初批准建立保税区的设想,保税区要逐步具备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三大功能。但是,这三大功能究竟如何开发,各税区又以何种功能为主,等等,这些方面都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更无成熟的先例示范。记者在广东省各保税区的调查中发现,虽然保税区所具有的仓储运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和商品展示等多种功能在这里只是初步运作起来,但各个保税区在实践中都开始形成一个共识,纷纷将出口加工功能作为主攻方向,有些甚至提出了“实业兴区”的发展战略,成为我国保税区发展中鲜明的“中国特色”。 1994年下半年开始运作的汕头保税区,起步时主要与汕头特区内的企业联手发展对外贸易。但在宏观紧缩的大环境下,对外贸易越来越难做。从次年开始,保税区部分企业灵活运用有关政策,依托汕头特区和内地的加工能力开发出口加工功能。结果,保税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逐年翻番的速度递增。1996年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以后,汕头保税区根据自身的区位特点,提出了“实业兴区”的发展战略。去年,汕头共完成了工业产值五亿元,比前年增长10倍以上。出口加工还带动了转口贸易和仓储运输的发展,去年汕头保税区进出区贸易总值5.75亿美元,保税仓储货值2.5亿美元。 汕头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林加茂认为,保税区具有三大功能,这只是理论上的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实事求是。香港作为自由港,转口贸易量很大,因为它处于亚太经济圈中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上,一大批国际船运航班在这里进出。汕头保税区只是依托一个老港口,根本不具备发展转口贸易的优势,转口贸易是很难启动的,贸易量上不去,仓储也就无法带动。因此,积极发展出口加工是现实的选择。 位于深圳的福田保税区拥有专用通道直通香港,具备发展保税仓储、国际贸易的突出优势。正因如此,在保税区运作初期,福田保税区确定了从仓储起步,带动物流、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以及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思路。至1996年底,福田保税区已引进了大型国际仓储物流企业21家,仓储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1997年福田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突破百亿港元。就在这时,福田保税区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工业项目为主导,促进区域经济上档次”,争取用两三年时间,形成工业占60%、仓储物流占25%、商贸及其他占15%的新产业结构,把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工业上。至去年底,福田保税区已经引进了数十个高新技术项目。福田保税区管理局局长丘淑明解释说,保税区的土地十分有限,要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高的效益,就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 另外,早在1987年底就已起步的沙头角保税区(1991年5 月国务院才正式批准设立),因地、因时制宜,10多年来坚持发展加工贸易,现在已经成为“袖珍巨人”——到去年底,沙头角保税区0.2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挤进了各类企业123家,形成了以电子产品、电动玩具、 黄金珠宝加工等为支柱的高科技产业,当年的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出口创汇七亿多美元,成为国内经济效益最好的保税区之一。由香港招商局、中银集团、香港超礼公司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合组建的广保国际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成片开发的广州保税区,在功能开发上摸索了几年,最近也找到了“感觉”,新引进的“保税区电脑城”项目,将在今后几年内形成年产电脑系统300万套、主板机250万套、印刷线路板100万平方英尺、 笔记本电脑30万台的生产能力,使广州保税区有望从根本上摆脱目前发展方向上出现的困境。 广东省政府特区办有关负责人认为,现在我国保税区还没有定型,保税区功能的开发完全可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大胆试验。眼下出现的侧重出口加工开发有着客观因素,国家对保税区设备进口免税政策实质上是鼓励搞出口加工,多数保税区缺乏大港口物流条件,限制了其国际转口和仓储功能的发挥。 有专家认为,从大环境来讲,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在金融风波后大幅度贬值,对我国商品出口和吸引外资工作很不利。保税区利用自身的政策和地缘上的优势,侧重搞出口加工是件好事,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引资的新增长点,符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但我国保税区搞出口加工功能的开发,要注意两点:一是搞出口加工要以扩大出口、带动出口或者替代出口为目标;二是引进外资时,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工业项目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