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荃是一位优秀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也是二孩妈妈,她坦言带娃和做实验一样,需要慢慢摸索、不断试错,经过努力终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边是科研教学,一边是烟火日常……在袁荃看来,“带孩子和搞科研很相似,要试错,不断调整方案”,其中有酸甜苦辣,“收获”时成就感满满。 带娃上班,让孩感知科研精神 袁荃出生在“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徽省安庆市。18岁时,她考入武汉大学,22岁保送北京大学,27岁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的袁荃在科研教学上成绩斐然。 成为优秀的科学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袁荃平时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课堂和会议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常常加班。作为科学家妈妈,兼顾工作和照护孩子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课题。 2012年,第一个孩子安迪出生,袁荃把他交给爷爷奶奶带。习惯了没有妈妈陪伴的安迪,与袁荃的关系渐渐疏远,小小年纪不再依恋妈妈,这让袁荃很失落。 2016年,第二个孩子托尼出生,袁荃吸取教训,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留在身边亲自照顾。然而因分身乏术,袁荃很难长时间陪伴孩子。面对孩子“妈妈你别工作”“妈妈你陪陪我”的稚嫩声音,袁荃不得不摸索适合自己的亲子方式。 为了陪伴孩子,袁荃在办公室里放了一张儿童学习桌,她可以边办公边陪孩子写作业。此外,她还尝试带兄弟俩去听报告,两个娃娃和大学生并排坐在一起,安安静静。出差时,如果条件允许她也会带上孩子,把乘飞机、高铁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母子三人相伴。 这既是妈妈想方设法给予孩子陪伴和爱,更是她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教育着孩子。两个孩子也在妈妈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到了妈妈的“超能力”。 “每一位职业女性大概都有把孩子带到办公场所的经历吧,让孩子看到妈妈是怎么工作的,耳濡目染才是最好的教育。”袁荃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儿子安迪,专注力很高,自主性也很强,小儿子托尼则和妈妈一样对实验着迷。袁荃希望通过这种带娃方式,将科研精神渗透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并沉浸其中,有持续的激情及持久耐力。“坚毅、好奇心、质疑、包容,这些品质对每个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坚毅的品质,一旦认定目标就不放松。”袁荃说,“这样的话,即使他们将来遇到困难,也都能够有毅力、有定力去解决。” 相信孩子,不做孩子的“法官” 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踩过三个坑:过分管教孩子、过分顺其自然、一会儿严厉一会儿宽松。从科学家、教授到二孩妈妈,袁荃的身份不断切换。在她看来,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既不能缺席,也不能过度干预,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智慧处理他们之间的问题。 有一次,两个孩子发生了激烈争执,袁荃把兄弟俩分别批评了一顿,让他们互相道歉。 托尼乖乖地向哥哥道歉:“哥哥,我错了!”但性格倔强的安迪却说:“本来就是你错了!”说好互相道歉,哥哥却不按套路出牌。托尼一脸难过,委屈地看向妈妈。 袁荃生气地对安迪说:“你怎么言而无信?说好互相道歉,你给弟弟道歉!”没想到,安迪头一抬、脖子一挺,冲她喊“我没错,凭什么道歉”,这让袁荃的火气“噌”地一下蹿了上来。她严厉地对安迪说:“安迪,你如果这样,就给我出去!”安迪没有说话,起身回卧室收拾好衣物,头也不回地“离家出走”了。 “哐当”一声关上门,托尼“哇”地大声哭了:“妈妈,是我错了,你快把哥哥找回来。” 袁荃拉开门追出去,找到安迪时看到他满脸泪水。回家后,安迪与弟弟手拉着手互相道歉,彼此还给对方擦眼泪。这件事让袁荃意识到,孩子们吵架时,家长不要过度干涉。学会相信孩子,他们总会找到自己的和解方式。 “我经常提醒自己,你是妈妈,不是法官。”袁荃笑着说。刚刚过去的寒假,袁荃要求两个孩子共同做一些家务,比如,做早餐、学习用洗碗机洗碗、倒垃圾,让哥哥监督弟弟学习,这让哥儿俩在家庭中都很有“存在感”。过年期间,哥哥还亲手写了两副春联,大年三十儿那天,哥儿俩一起把春联贴到了家门上,开开心心过大年。 袁荃在摸索、试错中不断寻找“育儿密码”。由于工作忙,袁荃答应孩子们的事情有时无法兑现。总想着孩子们玩着别的就会忘了之前的承诺,没想到儿子气呼呼地一直重复“妈妈说话不算数”,她才意识到,孩子不会因为年纪小就不记事。 从那以后,袁荃一直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育儿知识,探索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孩子们也教会了我很多,教会了我如何跟他们平等交流,培养他们稳定的情绪。看到他们身心健康,我感到很快乐,很有成就感。” 智慧育儿,给孩子成长添“后劲儿” 总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袁荃却觉得,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本身。 “父母想让孩子有个高起点,不能光对孩子指手画脚,提各种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将孩子托举向更广阔的天地。”袁荃坦言,自己和孩子爸爸工作实在太忙,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科研教学上。但是她坚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保持和孩子的日常沟通,父母的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袁荃在育儿上很“佛系”,不强求“鸡娃”,也从不对孩子们进行学霸预设。现在大儿子安迪已经11岁,喜欢安静看书,小儿子托尼7岁,好动爱聊天。尽管对两个孩子期待不同,但作为科学家妈妈,袁荃对他们的要求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