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勾通在亲子交流中的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一种沟通方式,叫做“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概括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其中观察和感受是沟通的基础。所谓观察,就是对事实不偏不倚的描述,与想法或评价区分。所谓感受,则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自己或他人的感受进行纯粹、明确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向对方提出自己的需要并提出请求,或询问他人的需要,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这种沟通形式的要点是正确提问或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亲子交流过程中家长经常混淆这四个要素,从而导致低质量的沟通。

      例如,一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作业没写却在那里玩游戏,就不耐烦地说:“你赶紧给我写作业去,整天玩游戏。”母亲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是担忧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却认为孩子只知道玩游戏。她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是生气、焦虑,还是担忧?另外,母亲说孩子“整天”玩游戏,对孩子而言就是将当前事实夸大。

      若按照非暴力沟通的要求,母亲这样说:“我知道打游戏让你很放松,但你作业没写完还在玩游戏。我担心你写不完作业,催你写作业就会很生气。你写完作业就可以轻松玩手机了,我也会很开心。现在关掉手机去写作业,可以吗?”可以发现,按照非暴力沟通的交流方式,对事实的描述能促进理解情绪原因,而感受的表达犹如情绪缓冲器,促使母亲言语中生气的语气稍微缓和,在此基础上母亲反思自身需要和表达可行性的请求。这不仅有利于自我情绪调节,而且这种谈话能有效避免亲子冲突,帮助孩子管理目标冲突,并接受母亲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理论基础——人际情绪调节

      人际情绪调节理论强调通过人际互动,对自我或他人情绪进行调节。人际情绪调节受调节目标的影响。如果是享受型目标则个体一般致力消除当下的负性情绪,如同意孩子吃炸鸡,不吃炸鸡不快乐。而有用型目标则会促使个体短暂地处于负性情绪下,因为该负性情绪会对将来的成就或能力提高产生积极作用。如家长有时持着对孩子学习有利的目的,让孩子处于某种负性情绪之下完成作业。但在这种有用型目标下,负性情绪强度过强也不利于目标实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是亲子交流。通过交流获得理解,能够减轻负性情绪强度和提高对负性情绪的承受度。而且通过言语理解能够发挥情绪的动力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对父母而言,非暴力沟通经过自我情绪表达调节负性情绪,也能通过识别孩子情绪来传递社会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改善情绪。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沟通如同言语指导,孩子可在交流中模仿和应用父母的交流方式,发展自身情绪调节能力与共情能力。

      负性情绪会影响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如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损害身心健康。因此负性情绪调节对个体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合理地表达不仅有利于缓解负性情绪,也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观察事实实质上是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而发现原因是情绪理解能力的核心。表达感受是用语言描述感受(“我感到……”)或识别他人情绪(“你感觉……”),情绪描述或识别是情绪理解的基础。非暴力沟通中观察事实与表达感受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得到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表明,情绪理解能力可以预测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压力调节。情绪描述可以减轻自我的情绪反应,反映在自主神经反应活动减弱、自我报告情绪更为积极、与负性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LPP波幅减弱等。这些研究说明,亲子交流时家长表达自我感受可以降低自己的负性情绪强度。另外,通过提问题确定孩子的感受、需要、意图或请求,即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表达了对孩子的理解与关心。这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与支持,从而有助于调节他们的负性情绪。

      亲子交流存在的问题

      1.批评式交流——忽略孩子的感受

      当前亲子交流问题多是由教育问题引发,如不少家长表示常因为孩子作业问题而与孩子产生矛盾。他们采用专断的、批评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命令孩子去做作业,如“你错这么多,还不认真写作业!”“你干嘛呀!快点给我写作业。”孩子也许因为作业繁重导致情绪低沉或疲困等问题未能及时完成作业,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或指责。面对父母如此不耐烦的批评,孩子则模仿家长与之对骂,或者与父母赌气不愿写作业。批评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只关注作业是否完成,完全不理会自己的感受。这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同时可能导致孩子选择减少或抑制情绪表达。

      2.夸张式交流——夸大事实与评价

      “你总是这样……”是父母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生活中类似“总是”的频率描述常常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发生的频率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正如开头中所举的例子,母亲将当前事件与过去事件联系起来,产生了事件发生频繁的印象——“整天”打游戏。孩子又容易较真地去争辩是否“整天”打游戏,因此会说:“我哪有整天玩游戏!”。这种不恰当的用词表达夸大了事实与评价,容易使亲子交流的焦点迁移到其他问题上,转变成对其他问题进行不断辩驳。

      3.模糊式交流——隐藏请求与需要

      中小学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大脑发育不完善,观点采择能力和共情能力正在发展,未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心思。而父母经常忽视这一点,不直接表达需要和请求。比如母亲需要睡觉休息,希望孩子安静不要弄出声响。若采取暴力沟通的方式说“你能不能给我安静点!”则会吓到孩子。而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说“我很累,想安静地睡一觉,你做事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哦!”则让孩子清晰地明白母亲的需要,并知晓如何行动,进而提高孩子的共情理解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