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克辉 单玉丽 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社科院

原文出处:
福建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言:近些时日来,在权衡世局和两岸关系前景时,海内外学者纷纷构思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之可行性,先后提出“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南中国经济圈”、“华南经济区”、“南中国区域社会”等区域经济设想。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统一战略重点东移,以闽台为核心的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协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遂有经济学家期望,建立珠连壁合的台湾海峡经济区以期推动两岸经济整合的进程,寻求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之途径。

      经济区域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全国经济开发战略设想而确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目标、生产力布局、开发与整治、合作与交流等。闽台经济素有交往,关系至深,在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热络之际,通过闽台经济整合,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对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结合两岸三地的资源,共创“中华经济圈”,应该说是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的。

      一、区域经济整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经济整合(Economic intergration)迄今没有一致的定义。 一般是指不同的经济体系相互之间结合的经济区域结构,在区域内共同废除彼此的某些经济壁垒,进行适度合作和协调,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发挥双边或多边的整体优势,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整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过程,它涉及贸易的自由化、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统一协调。世界经济整合按其组织形式和整合程度,大体分为自由贸易区(整合之最初阶段)、共同市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完全经济整合等五种类型。依照整合的范围可分为部门整合和全面整合。前者指彼此在一些产业部门或产品类型中排除贸易障碍,实行部门合作;后者则指全部产业、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作。依照整合的层次又分为水平整合与垂直整合。水平整合又称“水平分工”,指合作双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资本和生产力相当,借助整合进行水平分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整合。垂直整合,指垂直分工,双方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不同,本着“比较效益原则”进行区域分工,发挥互补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整合。

      世界经济整合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整合的深度和模式各不相同,有建制性的紧密型整合,也有自然性的松散型整合。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只要有经贸往来,不管其意识形态或地理阻隔程度如何,其经济整合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个地区的经济整合往往也是逐步由松散向紧密过渡的动态过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前后经历了欧洲关税同盟(1958年)、欧洲自由贸易区(196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共同市场等阶段,而其最终目标是在共同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把各成员国财政、货币、汇率与贸易和要素流动的政策统一起来,由“超国家机构”统筹管理,实现完全经济整合(又称经济同盟)。区域经济整合的效益来自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通过自由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国家或地区间产业分工,扩大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再则,是以整合促竞争,以竞争促效率,促使区域内经济不断发展。这些已在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以及中国南部的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等一些区域经济整合先例中得到验证。据研究,欧共体内部每年带来的贸易创造效益在84亿美元左右,而从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到欧共体的贸易额只有11亿美元。具有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区域经济整合同样带来巨大的效益。近几年,香港实际投入广东资金已逾4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5%以上。1990年—1994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以59.3%的速度增长。其中来自港澳占85.8%。香港在广东“三资”企业3万多家,广东在香港企业400多家,占香港中资企业的1/5。目前粤港澳区域经济已发展成为一种在直接投资基础上带动起来的区域一体化生产体系。①

      二、台湾海峡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然性

      国内外实践表明,区域经济整合的最佳条件是:(1 )地理与民族文化渊源;(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3)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转移;(4)互相开放的政策环境或相同的政策、法律体系;(5)类似或相同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福建和台湾为主体的台湾海峡经济区域,虽然还存在着政治因素和经济体制的限制,但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经济认同,决定了其经济整合的必然性。

      1、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相近相亲。闽台关系渊源流长, 民间习俗相似、语言相通,自然气候、海岸地貌、地质植被都有相同之处。海峡两岸最窄处只有70海里。从高雄港到厦门为165海里,基隆至福州为149海里,可谓海峡咫尺,殷殷相望,世世代代往来密切,历来就是祖国东南的重要门户,现今台湾80%人口祖藉在福建。尽管由于已知原因,闽台两地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但其经济整合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基础是牢固的。

      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相辅相成。目前福建人均土地、山地、 林地分别是台湾的2.3倍、3.8倍和7.8倍。15周岁到59 周岁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是台湾的1.5倍。廉价的土地、 劳动力和广阔的腹地市场是台湾所短缺的宝贵资源;而台湾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是福建经济发展必需的条件。台湾人均GNP是福建的18倍,外汇存底900多亿美元,资金外移势在必行。1995年,福建三大产业结构为22.2∶42.1∶35.7,大农业结构为44.5∶7.7∶22.4∶25.4(农、林、牧、渔), 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为61∶39,以食品、日用轻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轻型工业为主体,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占43.4%②,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出口产品产值占40%以上。而同期,台湾三大产业结构为3.6∶36.3∶60.1, 大农业结构为41.1∶0.2∶23.2∶35.5,轻重工业之比为40∶60③, 主导产业为电子、电器、化工、金属制品、运输机械、纺织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3%,农产品出口比重4.7%④。 两地产业构成差异明显反映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经济整合当属必然,且利在双方。据悉,台湾已初步选定钢铁、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化工、纺织等六大产业作为优先与大陆建立分工合作体系的重点产业;而福建则确立石化、电子机械、建筑材料、海洋(水产业)、林产业等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这在客观上也构成互补合作之态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