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家庭教育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做该做的事

作 者:
小单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家长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杨霞拥有3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还热心家庭教育事业,深受家长们的喜爱。日前,笔者采访了她。

      在孩子不理解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不仅是对牛弹琴,而且有可能给孩子造成认知偏差

      笔者:您是儿童心理保健行业的专家,请问,心理保健主要针对哪个年龄段的儿童?

      杨霞:儿童心理保健针对的不是儿童,而是0-12岁儿童的家长。因为12岁以前儿童的榜样和矫正者主要是家长,家长的心理健康了,孩子自然没问题。顺便说一下,针对13-18岁孩子的心理服务,我们叫“心理辅导”;针对18岁以上孩子的心理服务,我们叫“心理咨询”。

      笔者:为什么心理健康要从孩子的幼年抓起?

      杨霞: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从小到大的心理成长,其中,针对18岁以下孩子的儿童心理学占据了80%的内容。为什么如此重视儿童心理?因为人的性格、价值观、行为习惯、能力等,都是在儿童期形成的,过了18岁,能够改变的非常少。

      笔者:中国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您认为这种心态值得提倡吗?

      杨霞:家长对孩子有所期待,无可厚非,但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可盲目期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力,家长要善于发现,勇于试错,不可执拗于自己的判断。家长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是两回事,前者必须让位于后者,否则没有好结果。打个比方,孩子如果是西红柿,家长坚持把他培养成黄瓜,结果,孩子不会成为黄瓜,也不会成为西红柿,他会成为变态的黄瓜。

      笔者:有的家长十分重视早期教育,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就给他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是不是早了点儿?

      杨霞:孩子5岁之前,家长不要给他讲道理。家长只要告诉孩子“行”或“不行”、“能”或“不能”、“可以”或“不可以”就足够了。

      笔者:这样会不会显得武断?

      杨霞: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吧。一位妈妈送3岁的女儿上幼儿园,女儿不想和妈妈分离,缠着妈妈哭闹,于是妈妈给女儿讲道理:“你长大会离开我,我也会离开你,你要一个人走完人生,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忍受孤独。”小女孩哪里懂什么“孤独”,但妈妈讲的道理被她囫囵吞枣地记住了,每天都在心里反复思量“你要学会忍受孤独”。30年后,女孩33岁了,谈了几次恋爱都不成功,因为她始终记得妈妈说过的“你要学会忍受孤独”这句话。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孩子不理解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不仅是对牛弹琴,而且有可能给孩子造成认知偏差。家庭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合适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不要滞后,也不要超前。

      笔者:家长还有哪些超前的教育行为?

      杨霞:家长的超前教育行为很多。比如,逼6岁以前的孩子“大方”就不合适,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要形成所有感,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所以,孩子在6岁以前表现出强烈的自私意识是正常的。只有建立了正确的所有感,孩子才知道什么东西属于他,也才知道什么东西属于别人,自己不能占有。现在,不少孩子把别人的玩具、文具据为己有,大多是小时候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所有感。对此,家长们要反思。

      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看电视、玩手机,避免加剧眼睛的视觉震动,影响视觉发育

      笔者:许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烦恼。请问,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杨霞: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都很重要。

      第一,感觉统合能力。

      孩子上课时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接收老师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转化为能力,使孩子能够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最终使信息进入孩子的记忆系统。这种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感觉统合能力”,简称“感统能力”。如果感统能力较弱,孩子上课接收到的信息不完全,大脑整合信息的效率不高,那么回答问题、做作业自然就吃力。

      感统能力受先天因素影响,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家长可以在孩子婴幼期就开始训练他的四肢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尤其要训练手的协调性。攀爬、拍球、跳绳、游泳、做家务等,都是有效的训练方法。当孩子手对脑的指挥反应加快了,写作业也会变快。

      重点提醒家长朋友们,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会加剧眼睛的视觉震动,影响视觉发育,所以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同时,家长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带孩子打球、放风筝,训练眼睛盯住目标平滑移动的能力。这样,孩子读书、写作业时就不容易看错、写错了。

      第二,理解和记忆能力。

      有的孩子背书很流利,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家长认为孩子的记性不好,其实是理解能力不足。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只有经过大脑的内化处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这里的“内化”,指的就是分析和理解。如果孩子只是死记硬背,信息只能进入暂时记忆,过几天就会被大脑清除。

      帮助孩子背诵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当小老师,用自己的话复述背诵内容,引导孩子分析和理解。孩子真正理解了信息,记忆才能牢固。

      第三,掌控时间的能力。

      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精确的时间安排,如果孩子不适应,就会出现上课走神儿、下课活动不充分、做作业拖拉等学习效率低下现象,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