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资企业”是指来自内地的国有资本在香港注册经营的独资或控股公司,包括上市及非上市公司。作为中资企业,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由来自内地的国有资本控股,但不包括内地私营、个体企业在港设立的公司;第二,要在香港注册经营,不包括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国企(即通常称为H股国企);第三,作为国有企业的最直接外在表现:企业每年要向直属政府机构或内地总公司缴纳一定数额的利润(亏损企业除外);企业的最高领导实质上要由主管机构(上级政府或公司)任命。 一、“九七”前后中资的新动态 香港回归前中资的动向非常引人注目,从目前的一些资料分析,中资经营更趋积极进取,反映中资更加注重吸收专业人才,更大程度上融入香港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去。尤其随主权移交,部分英资撤出香港,在不少行业涌现了商业机会,中资正是抓住这一历史性契机,成为历史上业务发展最快的时期。 (1)充分运用资产经营手段,扩大在港收购的领域及数量。中资在香港十多年的运作中逐渐学会了“上市、集资、收购、分拆上市、集资、再收购”的滚雪球式的资本经营方式,自1994年以来,各大中资企业频频开展回国内及香港作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并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朝实业化、内部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中资在香港的收购已从90年代初的“买壳上市”为主要目的,转向获得专业技术、营销人才、网络,获得筹资渠道为主要目的的收购。 随着中资收购的扩展,其经营领域几乎涉及到香港的所有行业,尤其作为香港五大经济支柱的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航运业、贸易业,不时传出中资的收购消息。当然,在贸易业中的收购比较少,因为中资原本大多是贸易公司起家的,已有营销网络。 (2)注重开拓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作为香港的重要产业,以往中资一直慎于参与。但随着经营观念的改革,逐步开始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开拓价值。而且中资原有不少地产,加以充分利用、开发,经济与社会效益都不错。中远在香港物业投资项目总值约40多亿元,全部房地产项目约60亿元,共持有14家与房地产有关的附属公司,仅1996年5月,中远购入上环永乐街重建商厦的15层楼面及命名权“中远广场”作为新总部,耗资达29亿元。为此,张大春为扩展房地产业务,决定入股顺成国际30%股权(由中远置业购入),成为第二大股东。1997年2月26日又收购了31%的股权,合共61%,完全控制了顺成,而顺成的股价亦从0.30港元升为5.6港元。另外,其他中资也积极开拓房地产市场,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回报。 (3)改革经营机制,调整人事领导,进行标准化认证,强调法制廉洁。中资在香港贯彻“社会主义企业、资本主义经营”的原则中,一直受缚于经营机制的滞后及不完善。主要的弊端在于:经营自主权受行政干预较多;外派干部轮换频密,不利于业务的稳定;领导选拔的“任命制”;财务监管体制不完善,漏洞太多等等。因此导致经营效率低下,效益不高,出现贪污现象。 1995年以来,在新华社、中纪委的大力整顿下,中资企业有了较大的改善。首先,选拔了一批年轻的、甚至是本地化的专业人才出任中资领导,如广南行业的黄晓江、粤海集团投资的许皓明、中远太平洋的张大春、中旅的朱悦宁等等,这些年轻化的专业领导颇具开拓实干精神。同时,许多中资开始ISO7000系列认证工作,在这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中使中资的经营趋于规范化、程序化。 鉴于1994年出现的几宗大的经济案件(周北方收赂800万美元等)中资强调了内部的财务等方面的监管。因为“九七”后,许多港人都担心中资中存在的官商作风及贪污行为会影响整个香港形象及整体竞争力。这种担心是值得重视的。两年来,中资在这方面作了较大的努力,整肃了不少腐败人员,并强调了法制观念。 二、当前中资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97年,中国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祖国,二是十五大隆重召开,都为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香港顺利回归,海内外人士普遍看好香港及内地经济的发展前景,看好香港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地位,这将有利于香港吸引海外资本到港投资,从而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继续繁荣,为中资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经营条件。 在挑战方面,主要有两个: 1、在香港回归后,驻港中资企业能否适应新形势下自身任务的转变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继续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在香港回归后,香港中资企业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一国两制”的要求及国家的有关政策,中资企业有如下的变与不变。在性质地位方面:企业已从原来的驻境外企业变成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企业,但国有企业的性质未变,在内地投资及开展经营活动等同外资的待遇不变,在香港不谋求特权,依法参与平等竞争的地位不变;在任务与作用方面:中资企业为内地发展经济服务,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服务没有改变,但更加突出了中资企业同样要进一步落实“一国两制”,认真执行基本法。从外部环境看,香港的市场已从境外市场变成中国整体市场的一部分,但独立关税区的地位不变。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没有因为回归而趋于缓和,商场依然如战场。中资企业只有锐意改革,融入香港,按香港市场游戏规则运作,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否则仍有可能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