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的结构性危机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敏玉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

原文出处:
战略与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香港经济增长结构改变

      1984年以来,香港经济在大陆因素的刺激下,以较高的增长率基本完成了从发展中经济向发达经济的转变。伴随这一转变过程的,是香港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从香港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

      1985年的香港经济,工业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中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21.9%,建造业5.0%,整个工业接近30%。1987年后,伴随中国对外开放加速,香港对珠江三角洲进行大规模的制造业投资,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转移至邻近地区,制造业在香港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快速下降,1996年制造业比重下降到7.2%。实际上,在通货膨胀率高涨的条件下,从1990年起香港制造业出现绝对数量下降,1996年香港的制造业绝对增加值仅为800亿港元,只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更加证明了制造业的萎缩。在短短10年时间内,制造业的比重下降了2/3,香港经济的结构转型不可谓不快。

      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香港控制的制造业资源下降。相反,随着产业向珠江三角洲等地扩散,香港控制的制造业资源是扩大了的。随着制造业的规模扩大,成本不断上升的香港与成本低廉的珠江三角洲结合起来,香港发展成为服务业为主的地区,服务业成为香港经济的主流。

      服务业中,一类是批发、零售、进出口、饮食及酒店业,其中主要是进出口贸易业;一类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其中主要是金融和地产业。前者很大程度上为转移和扩大到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提供服务,香港控制的制造业的规模扩大给这部分服务业带来了较大的成长空间。它们在1985年占香港GDP的比重为21.8%,1991年上升为25.8%。但是,1993年以后,该行业的发展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从1993年的27%逐步下降,1996年进一步下降到25.4%。这与香港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的扩张进入饱和状态并放缓的过程是一致的。

      此外,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运输和仓储业获得了大发展。随着珠江三角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劳动密集产品生产基地,香港通过转口贸易的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带动了香港运输和仓储业的迅速发展。但运输和仓储业的发展也伴随制造业1993年的饱和而出现增长减缓的势头。因此,“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从1985年的8.1%上升到1992年的9.7%后下降,之后随着香港政府放松对通讯业的管制,该行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再次上升,但主要因素来自通讯行业的大发展。

      因此,在GDP增长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的发展。1985年,该行业的比重只有16.3%,1994年上升到26.8%,成为香港经济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然而,金融和地产等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泡沫经济特征,与总体(包括周边地区)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1995年香港经济进入调整期,其在GDP中的比重也一反原来的上升趋势,大幅度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带有政府公共支出性质的“社会、社区及个人服务业”经过了长时间的下降后,对经济的贡献从1995年起明显增加,迅速恢复到10年前的水平。这预示今后香港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只增不减。

      二.经济增长结构改变的意义

      香港经济动力的转变,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不同意义。

      第一,外贸度过黄金期。80年代中后期转口贸易迅速成为香港出口的主要动力。

      1985年,香港本地出口贸易高于转口。而仅仅3年以后,转口出口就超过了本地出口。1990年以后,香港本地出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96年本地出口甚至滑落到了1988年的水平。

      转口出口的增长不但完全弥补了本地出口的下降,其创造的附加价值和给香港带来的利益也远远超过原来单纯的本地出口,实质上是在大陆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香港实现了。转口出口在1990~1992年以30%的年均速度增长。1993年以后,增长速度不断放慢,1993~1995年的增长率只保持在15~19%的水平。转口贸易最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96年,当年的增长率比1995年暴跌12个百分点,只有5.4%,导致当年香港整体贸易的增长率只有2.9%,创下20年来的最低纪录。1996年转口贸易的低潮,可以部分归咎于当年中国内地的出口增长速度放慢至1.64%的超低水平。但是,1997年中国内地出口大增20.8%,香港转口贸易却持续保持低增长水平,足以反映香港在贸易方面的相对衰落。

      第二,与内地贸易和外发加工增长放慢。香港的转口出口80%以上都与中国大陆有关。从目的地看,1985年有43.6%的转口以中国为目的地,反映出早期香港作为中国大陆的采购中心的地位。后来,由于内地与香港两地制造业结合,导致内地货物通过香港的转出口大增,使香港转口目的地偏向于美国、日本等市场,以内地为目的地的转口比例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1995年为34.1%。从转口来源地看,1985年来自中国内地的转出口比重为32.8%,1990年上升到58.1%后,大致稳定在这一比例,1995年为56.6%,1997年为58.1%。两者都反映出香港制造业在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加工能力很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