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经济特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作 者:
抗红 

作者简介:
抗红 广东民族学院科研处干部

原文出处: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新形势、我国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情况入手,对特区经济从外向化向国际化演进的趋势加以论述。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8 期

字号:

      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处在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今天,经济特区面临着如何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加快特区经济从外向化向国际化转变的现实使命。本文对此加以论述。

      一、世界经济国际化对特区外向型经济提出了新挑战

      经济国际化即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超越本国(地区)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的过程和趋势。经济生活国际化是生产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一国经济生活社会化、专业化和协作超出本国范围的表现。(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大辞典》第98页。)目前,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等综合发展,使世界经济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即世界经济全球化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此阶段各国经济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注:李琮:《论经济全球化》,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国家经济的重大变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占重大份额的大国经济的重大变动,都不可避免的通过各种渠道牵动或波及它国以至全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全球化,产业资本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成为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等特征。当今世界出现了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并存的格局,其中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近十多年来,特别是80年代未期至今,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欧洲、北美、亚太地区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区。这些区域集团加强内部联合和强化竞争力,推动内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使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更为合理。为成员国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各成员国通过借助所参加的区域经济集团的集体效应加强其经济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大潮中努力创造与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市场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结果。这是因为,完全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有一种统一的世界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有利于全球范围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经济主导运行方式。现实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世界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为市场体制和市场经济规律所支配,市场经济已基本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运行普遍的体制与机制模式。当今世界,除极个别国家之外,都迈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全球化同时反过来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它极大地促进着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促使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运动的拓展和深化,极大地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发展。同时,使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活动的领域随之扩大,作用得以拓展和深化,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全球化虽然更加倾向于自由贸易并促进着商品贸易不断增长,但自80年代末以来,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无论规模和速度都明显超过从前。更为主要的是,当前的国际贸易已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将近80%的国际贸易都从属于国际直接投资。(注:王绍西:《探讨当前国际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新趋势》,载于《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除了国际直接投资外,国际融资活动也异常活跃,它实实在在地将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同国际金融市场相联系。可见,国际贸易已不再是最基础的经济联系纽带,而更多地融合于并从属于国际资本的流动,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的流动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不断推进着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调节全球化。这成为经济国际化发展到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又一明显特征。

      通过以上经济国际化现阶段的三个主要特征的分析,我们对目前经济国际化的状况有了一个概括认识。不论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还是产业资本及各种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带来的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外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融合于世界经济中,处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前沿的经济特区首当其冲地面临着这一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促使我国经济特区在90年代后期和未来21世纪的对外开放战略应适时进行转变,即由经济外向战略向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变,以提前实现经济特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以此带动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二、特区经济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最基本的作用。由于市场的特性是开放的,因而市场经济也应是开放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国策。经济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经济特区经济的外向化发展已促进、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特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更将促进我国经济外向化、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保持华南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经济协调发展的可靠保证

      改革开放前,经济特区所在的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华南沿海四省GDP仅占全国的10%,(注:孙秀平、迟福林:《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载于《海南经济报》1995年第6期。)人均国民收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济特区的带动下,华南地区经济赶上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华南四省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已与长江三角洲相当,占全国GDP的18%。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发展差距如此快的缩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应当说,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巨大推动作用。将范围再扩大,以香港、洙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是当今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最有生命力的增长中心。保持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有利于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经济特区在带动和促进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华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特区的发展对于稳定和促进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济特区要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一体化,与台湾结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的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首先香港是亚太地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为了使香港在国际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强大,并带动国内各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深圳、珠海以及其他经济特区应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对接,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国际性城市群和国际经济中心。其次积极推进我国各地区同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对于提高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经过努力能够成为台湾与国内经济联系的结合区,在两岸协作关系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