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蚌珠 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1984年到现在,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程,前14个开发区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后18个开发区也进入了提高阶段,所有开发区都处在一个战略转折阶段,面临着政策的调整。开发区在进一步发展中,有许多有利条件,如良好的投资环境、较好的经济格局、有效的管理体制等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1、体制问题。良好的体制是开发区发展的原动力。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当前,改革开放从区域性的试验阶段、各类开发区的特殊政策阶段进入全方位的整体推进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形成,特殊政策所造成的开发区与其它地区间的势能正在迅速消失。当然,在开发区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作为第一推动力的政策的优势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键问题是如何借助好这一推动力,尽快把开发区纳入新体制、新机制运行的轨道上来,加快构造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现代企业)和媒体(各类市场和市场中介)。目前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开发区在运行中出现了原有或者说和开发区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加快政府体制的改革,在建立现代政府管理体制上实现突破。改变和避免定性不明,职能不清,政出多门,定位不明,政企不分,机构膨胀的现象。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在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实现突破。三是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培育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体系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加快科技、教育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开发、技术进步和人才流动机制。

      2、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在建设初期, 多数开发区走了外延式为主的道路,这在发展之初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开发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但在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建设土地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必须转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一是现有开发区面积已经不小,不能再追求扩大土地面积,而必须充分利用现在已有的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的项目投资密度。二是现有的工业厂房和基础设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还有挖潜的余地,因此应该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要处理好盘活现有存量和引进新的增量的关系,目前不少开发区是靠新增投入来实现新增产出的,因此,在吸引新增增量难度加大的条件下,强调投入的产出效应尤为重要。开发区的工作重点应从规模投入阶段转入规模产出阶段,尽快发挥已经投产企业的产出效益,通过各种途径盘活已投资产。四是不但要重视土地经营和产业经营,同时也要重视资本经营。

      3、企业结构问题。一是企业的所有制结构, 多数开发区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比较单一,即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这自然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资本概念的扩充和对所有制改革的论述,为开发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指导。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源不仅仅局限于三资企业,也应该有多种形式的内资企业;不仅要有有活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要有不断涌现的民营企业;不仅要有股份制企业,也还要有各类型的现代企业。二是企业规模结构,多数开发区把眼睛盯在大企业、大项目上。其实,在现代化结构工业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有两种演进趋势:(1)工业生产趋于集中, 即生产要素和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大企业,大企业规模扩大;(2)工业生产趋于分散化, 表现为专业化和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开发区在有意识地引进一批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区办厂的同时,以这些大型企业为骨干和核心来培育与之分工协作和配套的中小企业十分必要,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是大、中、小型的有机结合,这一点是那些发展成效不大的开发区尤其要值得注意的。

      4、产业结构问题。一是由于开发区在建区之初, 是在国家不投资财政不拨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引进投资项目有限,竞争激烈,不少开发区便“饥不择食”,引进了一批短平快的吃饭项目,它们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档次低,技术设备也比较落后。现在需要对早期引进的项目进行调整,否则会严重制约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调整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广州开发区采取过“赎买”的办法,大连和青岛使用了“嫁接”的措施,各个开发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宜形式。二是各个开发区要开拓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把一般性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提高发展高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重点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的新技术产品,使产业结构向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的方向发展,逐步使新技术产业成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在这方面天津、上海的漕泾河、大连、北京等开发区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有的开发区已经形成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柱产业,如上海漕泾河开发区形成了现代信息、生物医药工程和新型材料三大支柱产业,这三大支柱产业的销售收入1997年上半年超过了24.5亿元。天津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机械、生物工程、食品等四大产业群,北京开发区建区之初就把项目质量放在首位,主要吸收污染少、耗能少、占地少、物耗少、附加值高的企业,面向国际跨国公司、高技术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贸企业集团、大专院校招商,由于坚持高水平,高起点引资,入区项目中跨国公司投资的多,世界名牌产品多,大项目多,目前全球排名500强的跨国公司已有17 家来开发区投资,入区项目三资企业平均投资额为973万美元。 这使得这些开发区保持着发展的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