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深港经济合作前景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诚颖 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

原文出处:
开放导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

      香港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过渡,即从新兴工业区向经济成熟区过渡,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过渡。展望香港经济的未来,困难与机遇同在。

      一、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在竞争中发展。香港金融中心在今后发展中将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其次是竞争对手东京和新加坡的挑战。

      中国内地因素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是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九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实施,将为香港金融中心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而且会继续深入和扩大。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仅从经济方面看,内地利用香港引进外资和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通过香港进口贸易的增长,将使香港银行的业务量日益增加,香港企业家到内地投资、设厂会不断增多,各种金融业务也会随之发展更快。香港作为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将获得更大的发挥,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外地银行前来投资,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东京和新加坡的挑战。作为地区性金融中心的香港,无法与伦敦、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相提并论,但在亚洲,只有新加坡和东京堪称香港的竞争对手。尽管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方面领先于香港,但要完全替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仍有不少困难。首先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新加坡无法替代;其次是新加坡金融管理较香港为多,税务也不及香港优惠;最后新加坡主要发展亚洲美元市场,而香港主要发展“银团贷款中心”。

      日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还有巨额的外汇盈余,东京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但是,东京较之香港又有其逊色之处:一是日本对金融市场实行较严格的管制,金融自由化程度比不上香港;二是日本对东京市场采取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严格分离的原则,金融国际化程度不及香港;三是香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主要服务于东南亚地区及祖国大陆,与大陆在经济交流方面具有在语言、文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而东京市场主要服务于东北亚地区,同时,它又缺乏香港使用英语和汉语的优势;四是从金融品种上看,东京主要集中于外汇交易,而香港则是一个综合性金融交易中心;五是东京地理条件比不上香港,亚太地区许多商家历史上就同香港有十分密切的金融联系,它们在香港可以得到最方便、有效的服务,特别是中国大陆对香港的支持,更是东京所缺乏的。这决定了东京难于替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在困境中得到加强。

      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是香港对外贸易碰到的大难题。保护贸易从理论到实践都同香港式的自由贸易相对立。1988年8月, 美国国会两院通过综合贸易法案,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使美国可随意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行为定为“不公平贸易”,采取限制措施。1989年1月起, 美国取消了亚洲“四小龙”的“普惠制”优惠待遇。此外,欧洲共同市场、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等国,也先后对香港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发展,再加上香港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又面临日本和其它“三小龙”的激烈竞争,这就使香港经济常常处于不安的阴影之下。

      对外贸易是带动香港经济起飞并将其推向繁荣的关键。而“中国因素”使香港对外贸易再注活力。从历史上看,香港曾是单纯的转口港,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香港本地产品的出口额渐渐超过转口额。而从80年代开始,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加强,香港转口贸易全面复苏并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率一直在30%以上,相比之下,港产品出口增幅却大为逊色。究其原因,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量迅速扩大以及香港制造业大量内迁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尽管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复苏缓慢,保护主义抬头,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却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内地从1985年起取代美国成为香港第一大贸易伙伴,占香港进口来源的第一位、转口贸易第一位和港产品出口市场的第二位。除了作为内地的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之外,香港对中国内地发展全球贸易也起着重要作用:(1)香港市场是内地最重要、 最稳定的现汇收入来源。(2 )香港又是中国发展全球贸易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的重要基地。(3)近年来香港还是内地开展对台贸易、 发展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它联结内地和海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

      三、制造业在调整中寻求升级。香港的“加工贸易型”制造业在50年代崛起,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香港制造业有10多种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值或出口量居世界前位。但从80年代开始,香港制造业开始落后于其他主要产业。进入90年代以来,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发展高峰期的70年代比较,制造业在香港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制造业生产与港产品出口的增长都明显放缓。

      香港制造业的出路何在?一般认为,全面发展高科技不可能,但旧的结构不升级、不改造也不行。香港制造业可沿着“双轨制”的途径发展:一方面,继续维持原有的工业结构,并尽可能运用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高现有的传统工业,逐步向相对技术密集的方向调整;另一方面,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发展一些适合香港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高科技产品,如电子、电脑等工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