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献斌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概况与特点

      在台湾,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不断提高,1995年的认定标准是资本额或营业额在8000万元新台币(约合当时的310 万美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中又以资本额或营业额在2000万元新台币(约合80万美元)以下,员工在20人以下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台湾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产值占GNP的60%。 中小企业的总数超过90万家,占台湾企业总数的95%以上,岛内有人口2150多万,平均24人就有一家中小企业和一个老板,老板与人口比例之高世所少见。中小企业在活跃经济、繁荣市场、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的贡献令人注目,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台湾中小企业是台湾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推动者,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外贸出口。台湾当局对“公营”和民营大企业采取各种保护政策,使其对岛内市场的占有处于优势地位,这样大量中小企业为求生存不得不全力开辟海外市场,因此形成“大(企业)主内,小(企业)主外”的格局。85%的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中小企业的直接出口额占台湾出口总额的65%以上,中小企业的出口收入占台湾企业营业收入的75%。〔1 〕中小企业的创汇对台湾的外贸顺差和雄厚的外汇储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小企业也是解决台湾就业的主要途径,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为数众多数就业者。50~60年代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85%,70~80年代占70 %左右, 1993年的统计为80%。中小企业还吸收了大量的非熟练工人,包括女性劳动力(占中小企业就业者40%),从而扩大了社会就业面。另外,中小企业的兴盛,促进了分配的平均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减少了财富悬殊可能引起的社会摩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台湾中小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在经营结构方面,从产业结构上看,有76%的中小企业从事服务业,23%从事工业,0.3%从事农、林、牧、渔业。 从行业分布上看,中小企业分布在商业、制造业、矿业与土石开采、社会服务等9 大行业。其中以商业为最高占60%,制造业占17%,个人与社会服务业占9%。从资本结构上看,呈现出高负债、低积累的特点。 台湾中小企业大都实行家族式经营,其原始资本来自业主的积蓄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同时利率较低的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较低,因此中小企业周转和发展所需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这就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 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本低、 其资本来源就依靠负债, 1995年中小企业的负债率高达250%,其中短期负债超过80%, 长期负债不足20%,使中小企业很难应付市场冲击,相应地增加了破产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的积累率也偏低、对其扩大再生形成了制约。

      第二,在经营特点方面,台湾中小企业表现出规模小,弹性大,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和效率高的明显优势。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资本额相对较小,固定资本所占比重也较少,使企业生产成本较低,有利于市场竞争。中小企业采用大型专用设备的少,大多使用通用机械设备,转产容易,对市场的反应极为灵敏,能够随时根据市场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迅速调整。但经营规模上的小而活,也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市场行销不畅,自创品牌不易,市场信息获取困难等不足。

      台湾中小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大多实行家族经营、家族成员占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40%,并且多担任各部门的主管。这种血缘关系一方面使从业人员比较稳定并富于奉献精神,使企业的监督管理成本下降。在遇到困难时,家族成员可同心协力,主动降低甚至不计报酬,有利于企业度过难关。但另一方面,这也使有才干的受雇者因不易获得提升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第三,在经营方式方面,台湾中小企业的“产业网络”颇具特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心卫星工厂制度(简称中卫体系),另一种是“策略联盟”。中卫体系是以一个大规模的中心厂商为中心联结众多中小企业,组成一个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产业生产分工体系,使整体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中卫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向前垂直整合型,由卫星工厂生产各种零部件供应中心工厂,由中心工厂把这些零部件组装成最终产品。这个类型以汽车、家电工业为代表。第二类是向后整合型。以上游原料供应厂为中心,其生产的原料供给中下游加工厂制成各种产品。第三类是水平协作型。由专业贸易商或整厂输出公司充当中心角色,长期委托各卫星工厂为其制造外销产品。各中卫体系彼此间也可交流和互能。

      “策略联盟”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策略,与其他企业形成结盟或固定协作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目的是维持并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弥补不足。台湾中小企业的策略联盟集中于资本与技术较为密集的产业,如电子、信息、制药等,且以联合开发型为主,多由研究机构或同业公会主导进行。

      二、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

      台湾中小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台湾经济的主力军是由多方面原因所致:

      首先,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60年代后,为推动出口,台湾鼓励对外销企业投资,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在关税上,外销企业享受出口退税、免税等优惠,并在外汇配额上予以照顾。在金融方面,产品外销的企业可获得利率为11.8%的低息贷款,而内销企业所获贷款利息则在20%左右。在财政上,给予外销企业免缴营业税、减轻印花税等优惠。在行政上,取消外销企业投资额下限,放宽了设立新工厂的限制。其次,台湾自身的条件也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发展。3.6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2000多万人口使台湾市场狭小,需求有限,不利于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而中小企业则较易生存和发展。第三,台湾当局的有效扶植是中小企业能成大气候的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逃台后,吸取在大陆的教训,把节制私人资本,遏制私人垄断奉为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因此一方面通过“公营”企业把持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1 )制订了有关的法规条例来保护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如《中小企业发展条件》、《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公平交易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该条例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主管机构的设立和职能及其服务辅导的范围方式,中小企业的融资与保证,经营管理,市场与产品开发,税捐减免,公共采购或公共工程之配合发展等各方面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2)设立了专门的机械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辅导。 在“行政院”设立中小企业政策审议委员会,审议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解决涉及跨“部委”的中小企业的有关事项。在“经济部”设立“中小企业处”作为专管机关,与“工业局”、“国际贸易局”、“投资业务处”、“商业局”等行政机关分别负责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其中“工业局”负责生产技术、研究发展、工业安全、污染防治的辅导”。“国际贸易局”和“商业局”负责市场行销。“中小企业处”负责经营管理、资讯管理、财务融通、互助合作等。另外还有“生产力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对外发展协会”、“资讯工业策进会”、“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等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协助行政机关对中小企业进行专业性辅导。“经济部”还联合“台湾省政府”,“台北、高雄市政府”、“工业总会”、“商业总会”、“中小企业协会”两年召开一次台湾中小企业辅导工作会议并邀集产、官学辅导专家定期举行会议,检讨辅导得失,听取中小企业辅导诉求,研订辅导策略与措施,提高辅导与服务质量与效率。县市政府作为中小企业的主管机关,均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加强对各地方中小企业的服务,从而形成了一个上下连贯、左右交织的相当完整的辅导体系。(3)采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 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人才、技术开发、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困难。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满足中小企业在信贷、外汇等方面的需要,协助他们改善生产设备和财务结构,健全经营管理制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信用保证基金,用于支援辅导计划、参与投资开发或办理融资保证、补助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市场、分担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等方面。在人才方面,通过辅导体系培训工业技术、企业管理、商业和国际贸易等中小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在科技开发上,推行“二者并举”的方针,即一方面依靠税赋优惠政策在技术开发所需的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向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增进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动力和能力,使中小企业本身积极投身于科技开发中,促进其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政府的研究机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研究活动,并积极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企业中。针对中小企业市场信息获取不易的问题,政府在进出口贸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资助在海内外的市场信息网络,免费向岛内的企业提供市场的信息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