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互补

——新时期港澳经济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俊文 博士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政府经济委员会副主席;

原文出处:
国际贸易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香港的回归,再过两年多,澳门也将成为祖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港澳关系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众所周知,港澳同属于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彼此之间的关系历来就很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作为国际著名的商业和金融中心,香港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具有很强的对外竞争力,尽管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也显露了她的一些弱点。其实,澳门也有自身的一些优势,只是因为软硬环境配合还不够完善,其潜在优势直到今天尚未能充分显示和发展。对于澳门来说,在当前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应当重新思考和研究港澳经济互补的课题,积极谋求加强两地的协作,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携手并进,迈向21世纪。

      香港的竞争优势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97 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的竞争力在全球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又据美国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最新公布的世界竞争力名次调查,香港的排名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新加坡。由于上述两项调查报告在国际上均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以说是比较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出香港的竞争优势。

      论及香港的竞争优势,还可以通过《世界竞争力年报》所列出的一些分类要素来观察。这些要素分别是海外形象、政府效率、公司税收鼓励、个人所得税、对市场的快速回应、国际商业管理效率、商业服务平衡发展、总体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及服务生产力等。由于近年来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台湾省都与香港一样试图荣登亚太地区第一营运服务中心的宝座,如果将香港与它们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香港在上述10个要素的很多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

      香港的竞争弱势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199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上,香港虽然在整体竞争力的排位上名列前茅,在很多具体的竞争要素上也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但不可忽略的是,香港在其迈向“知识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弱势。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活费用和房地产价格昂贵、工资高涨而导致营运成本大大增加及生活质量下降。根据《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在生活费用、租金、教育结构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排名大部份都落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省之后。

      香港虽然有7300家海外公司,但由于营运成本增加,也影响到外资公司对香港营商环境的评价。根据一项调查,驻港的加拿大公司对香港在通讯、自由港地位、法制、税制、经济前景、政府政策、商业效率、基建设施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高达90%以上,唯独经营成本一项,满意程度仅有69%。在驻港英资企业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仅有6 %的英国公司认为香港的营商成本有所改善,而有所恶化的为22%,毫无改善的有72%。另外,香港美国商会的一份资料显示,驻港的海外公司最不满意的也是香港的营运成本太高。

      香港工业发展策略

      与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相比较,1996年,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仅为8.8%(而1984年则是23%)。现时,大部分香港制造商已将工厂迁移到土地和劳力成本较为低廉的地区。香港企业常常采用一种跨地域的“长距离生产链”(Long Production Chains)模式,即由香港负责接单等运作,生产则安排在珠江三角洲、中国内陆、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非洲甚至拉丁美洲进行。由于上述活动有的在香港进行,有的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开展,因此,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从以前的“Made in HK”(在香港制造)模式转为“Made by HK”(由香港制造)模式。“Made by HK”的典型运作模式,就是香港公司负责管理、设计、产品开发、营销、后勤、通讯、品质控制、产品测试和认证、财务等方面的工作,而具体的生产过程却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进行。香港制造商希望通过以上多元化服务,快速回应及多样化生产模式,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Service Enhanced Products),即提供整体的“成果”(Solutions)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生产模式”(Processes)。

      但鉴于以往的成功经验,现时很多香港公司仍然只以低工资作为投资定位,继续采用劳动密集、技术含量较低及大批量生产的“前店后厂”模式,而且大多数工厂的快速回应及多元化生产策略,都仍然依靠“人海战术”来实现。但是,将生产线远远迁离香港也暴露出诸多缺陷,譬如在管理上出现困难,因为香港的管理人员不可能经常花时间前往生产线所在地,并长期留在那里控制生产的运作。另一个问题就是内地员工的流失率较高(30%~80%),使企业对雇员的培训工作很难开展。因此,除非企业能够花大力气来培训本地管理人才,这一“前店后厂”的模式在工厂离香港越来越远的情况下,就越来越难以有效地运作。与服务业一样,“Made by HK”模式也有一个“无根性”问题,因为硬体在外,软体在港,一旦企业家认为香港的营运环境发生变化,也很容易离开香港。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有关香港工业发展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香港要不断提升工业的竞争力,就应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增加对新技术开发的投入、鼓励成立更多的新技术产业等。为此,香港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一支科技开发队伍,延揽侨居海外的香港科技专门人才及内地科技人才,同时吸引跨国公司来港投资设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