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22)06-0054-08 DOI:10.16326/j.cnki.1008-7168.2022.06.006 一、缘起:聚焦数字青年的劳动问题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1]。《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十三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效,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民生、数字治理等诸多方面都得到有力推进。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价值、劳动关系等正经历着深刻变革。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中国青年,他们“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2],是新时代的“数字新青年”。一段时间以来,学界注重将青年研究置于网络场域和信息时代背景下,围绕青年教育、文化、政治参与、生活方式等主题展开讨论。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总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以及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人们的劳动生产实践,青年群体的数字劳动问题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目前,对于“字幕组”“网络主播”“游戏代练”“粉丝”“网络写手”等青年数字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数字资本和技术的运作,学界已取得一批实证性研究成果。然而,在数字劳动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问题仍有待学界进一步探讨,例如,数字劳动与青年如何彼此形塑?青年如何认识数字劳动,又具有怎样的劳动观念? 基于此,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紧扣数字时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拟通过考察青年群体数字劳动叙事的若干文本,探究青年与数字劳动的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挖掘青年数字劳动叙事在主体视野、价值维度和伦理指向上的内在意蕴,以期深入把握数字青年的劳动观念,助益青年成为壮大数字经济的生力军和推进数字治理的新力量。 二、数字劳动与青年 数字劳动是从国外传入的一个概念,目前国内学界对它的定义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数字劳动是“一种以数字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为终端的数据信息劳动范式”[3],具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劳动者受数字资本公司雇佣所提供的技术性劳动,如软件设计、程序开发等。二是基于数字网络平台、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平台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如外卖骑手、网约车等;文化产业劳动,如提供表演性劳动的视频博主、网络主播,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网络作家等。三是在非雇佣关系下、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以数据信息为产品的无酬劳动,包括依托互联网的各类受众劳动、玩乐劳动、产消者劳动,如社交媒体和购物网站的用户数据生产者、无偿的数字游戏玩家及网络文化生产者等。其中,第三种类型是最广泛存在、学界讨论最多的劳动类型。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这三种类型的数字劳动本质上仍属于一般生产劳动范畴,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从劳动过程、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要素来看,数字劳动同样依赖人身体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同样要施加于数据、信息等劳动对象,同样需要借助电脑、网络线缆、信息技术等劳动资料。 当前,青年群体是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技术推动者,也日渐成为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网络对青年人口渗透率已近100%。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通信交友、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在规模庞大的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约车、网络游戏等用户中,青年都是主体。一方面,依据第三种数字劳动类型的内涵,广大青年在网络应用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行为轨迹,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了事实上的数字劳动;另一方面,中国青年还是数字经济从业队伍的主力,研究显示,数字经济从业人员“整体呈现年轻态特征”[4]。以我国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职业为例,作为数字技术的创造和驱动者,他们大多属青年群体,因而这一职业存在较为普遍的“35岁危机”[5]。再如,在中国2亿灵活就业人员中,相比其他年龄段,青年群体所占比例最高,大批青年“奔赴零工”,从事视频制作、网络主播、文案写手、外卖骑手、网约车等新职业。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已超16%。数字经济还催生了规模近亿、身兼数职的“斜杆青年”[6],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是他们旺盛生长的肥沃“土壤”。 三、当代青年数字劳动叙事的发生 叙事,简言之,就是对事件或现象的描述,这一描述基于某种立场、利用某种话语,并贯彻了阐释意义、总结经验等主观意图。新的劳动形态带来了新的劳动话语,被赋予丰富多元的数字生活方式和独特活跃的文化感知模式的当代青年,在跨界碰撞中塑造了有别于主流宏大叙事且独具特色的数字劳动叙事样态。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基于主流媒体和大型社交平台,尽可能搜集整理了近年来以青年群体为创造主体、以数字劳动为主题、被广泛使用的话语文本(详见表1),然后从这些话语文本切入,尝试复原当代青年的数字劳动叙事,并分析当代青年数字劳动叙事的风格特征和内在意蕴。
当代青年数字劳动叙事的发生,经历了一个历史嬗变过程。在近代中国,青年首次发现了“劳动”。五四知识青年高呼“劳工神圣”口号,通过唤醒劳动者主体地位、启发劳动者觉悟,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以实现“劳工解放”、建设“劳工的世界”,这一时期的青年建构起了富有典型革命风格的劳动叙事。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年与劳动的关系依然极为密切,劳动不但被视为财富的源泉,还被赋予了“思想改造和道德修身”[7]的使命,主导了青年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程中,劳动甚至曾经取代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日趋完善,资源配置方式、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享乐主义、好逸恶劳等观念不时出现,不想劳动、贪图享乐、崇尚不劳而获等现象在青年中比较严重,传统劳动主题、宏大劳动叙事被疏离淡忘,相反,以休闲娱乐为主题的话语表达不胜枚举。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数字技术深入影响劳动关系与结构的过程中[8],一种新兴的数字劳动范式被迅速建构了起来,数据信息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改变着市场运行方式和生产组织结构。立于时代潮头的青年拥抱数字网络、生产数据信息、创造数字产品,续写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劳动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