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仪器国产替代的动态机制

作者简介:
刘电光,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liudianguang@nbu.edu.cn;彭新敏(通讯作者),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宁波大学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研究院研究员,pengxinmin@nbu.edu.cn;张祺瑞,宁波大学商学院讲师,zhangqirui@nbu.edu.cn。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在全球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高端科研仪器国产替代日益迫切,然而现有文献忽视了科研仪器这类专业供应商部门的国产替代机制及其动态性。本研究按照“机会窗口—关系能力—学习顺序”的思路,通过永新光学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在设计技术阶段,后发企业借助需求机会窗口,以外部战略伙伴能力为先导,接续内部咨询学习为支撑,实现了科研入门级光学显微仪器国产替代;在新产品开发阶段,后发企业借助制度机会窗口,以外部战略伙伴能力为先导,接续内部增强学习顺序为支撑,实现了科研专业级光学显微仪器国产替代。本研究提出了后发企业“借助机会窗口以关系能力为先导并以学习顺序为支撑”实现科研仪器国产替代的理论模型,为中国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9 期

字号:

       一、引言

       “科研是铁,仪器是钢”,科研仪器是人类观察新现象、获取新数据、发现新机理、揭示新规律的基础工具,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生物医疗等重要领域,属于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科研仪器涉及光学成像、电子显微、探测、传感、激光、质谱、核磁共振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国家战略安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追赶具有重大意义。①然而,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中国高端科研仪器进口率依然高达90%以上。在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主要研究所中,国产高端显微仪器不足5%,国产替代需求极为迫切。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②在外部压力和内在驱动之下,科研仪器国产替代问题引发实践界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在理论上,已有文献从产业、企业和项目等不同层面对国产替代问题展开探讨。欧阳桃花和曾德麟关注大型盾构机,提炼出国产替代“双循环创新组织模式”,找到了化解技术“冷启动”悖论并解决新技术升级与老产品矛盾的路径。③赵晶等聚焦超级工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提出“链长主导”“科研—工程耦合”和“产学研用协同”的国产替代机制④。胡登峰等针对智能语音技术,提出“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国产替代模型。⑤虽然现有研究取得不少理论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两处缺口:第一,忽略科研仪器国产替代及其产业技术情境特殊性。科研仪器属于Pavitt产业分类中的“专业供应商”(specialized suppliers)部门⑥,与高铁、盾构机、特高压、智能语音、北斗导航等“基于科学”的部门⑦在产业技术情境上存在差异。第二,国产替代的动态过程及其微观机制尚不明晰。科研仪器的国产替代是一个分阶段的长期过程,涉及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变化,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因此,本研究以“科研仪器如何实现国产替代”为研究问题,探讨国产替代的动态过程和微观机制,旨在揭示后发企业国产替代的内在规律,为中国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国产替代的相关研究

       后发国家的国产替代难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动态过程。⑧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后发国家的国产替代经历了曲折路径。在全球化盛行时期,新兴经济体可以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网络,从OEM到ODM再到OBM而缓慢地实现国产化。⑨从技术追赶理论来看,国产替代与中国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历程相互叠加重合。在国产替代初期,后发企业的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是由于缺少原始的核心技术,与先发企业相比存在先天劣势,其初始技术能力薄弱,并非自始即有自主创新能力,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技术追赶的动态过程。如Miao等提出“技能学习—工艺技术学习—设计技术学习—新产品开发”四个阶段。⑩又如Kim提出“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三阶段步序。(11)再如吴晓波发现“模仿创新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改进型创新能力”的三阶段路径。(12)可见,国产替代通常始于后发企业的技术引进并终到自主创新,是一个从模仿、改进到创新的进阶过程。在工业化早期,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换技术”或者利用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实现进口替代战略,谋求快速发展。当进入工业化后期,中国企业则难以继续以往经验,而要转向自主创新。

       国产替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不仅要借助机会窗口,还要采取与之相适配的行动。机会窗口理论认为,机会窗口为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实现国产替代提供前提。从产业创新系统层面,Lee & Malerba将机会窗口分为三种类型:技术(technological)窗口、需求(demand)窗口和制度(institutional)窗口。(13)此外,现有文献还指出关系能力和学习顺序的重要作用。从外部来看,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与客户、供应商、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之间缔结和发展各类关系。所谓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ies)(14),主要是指企业开发、维系和协调相关主题等并与之发展深层合作关系的能力(15)。关系能力的来源或基础包括但不限于交易、信任、长期互动、身份、影响力等。(16)根据关系涉及的主体,关系能力可以分为客户关系能力、供应商关系能力、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力和政企关系能力等。(17)从内部来看,国产替代还得益于后发企业以某种学习顺序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学习顺序(learning sequences)是在区分和整合经验学习与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某种先行后续的“次序”关系,将原本相对孤立、高度离散的不同学习过程整合起来的动态学习过程。(18)其中,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指企业自身通过“亲力亲为”的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试错、试验、数学分析、组织实践的追溯分析等方式(19);借鉴学习(vicarious learning)则是企业通过观察、模仿、研究其他组织的间接经验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20),如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会议、贸易展览、公开资料、专家网络、供应商来源信息等方式。当然,国产替代的最终结果不能仅停留于工艺技术层面,而是要最终落到产品技术层面(21)。

       (二)帕维特的产业分类理论

       各个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产业技术特征,国产替代机制可能不尽相同。从产业技术变革角度,Pavitt根据创新技术来源、技术创新类型、企业规模和技术多样性(强度和方向)四个维度的特征,将主要工业企业分为四大部门:供应商主导(supplier dominated)部门、规模密集(scale intensive)部门、专业供应商(specialized suppliers)部门和基于科学(science based)的部门(如表1所示)(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