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国际局势急剧变化,技术发展面临外部遏制、封锁和极限施压的严峻背景下,安全成为维系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突破重点产业、重要产品、关键物资的“卡脖子”困境成为国家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家赶超发展的历史来看,先发者往往利用其技术、市场、规则等优势形成对先进产品的有效控制力,借此对后发者形成“卡脖子”态势,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美国封锁其纺织技术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对日本半导体领域技术封锁并强迫其签订“广场协议”。而作为后发者,选择有效的策略破解“卡脖子”困境以实现技术突围和国产替代是实现自身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先发者生态位优势,后发赶超者通过跟进式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境并形成战略均势的对称竞争路径往往被阻断。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性产品,集成电路已然成为各国科技角力的一大战略要地。近年来,美国从定点打击中兴、华为等重点企业,到不断增加“实体清单”,再到出台直接遏制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国家法案,美国对我国集成电路产品、技术和人才的全方位封锁和高强度遏制,凸显了集成电路产业对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同时,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柱,其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保障。②为此,为保障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发展,着眼于构建和发挥非对称竞争优势突破“卡脖子”困境,以实现外部遏制情境下的国产替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非对称竞争视角出发,提出了国家竞争视角下技术赶超的非对称竞争策略,并提炼总结了不同技术追赶位势下国产替代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以集成电路为例剖析了“卡脖子”产品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集成电路产品被“卡脖子”的现实和国产替代情境,分析我国集成电路破解“卡脖子”困境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及其突围方向,最后提出破解集成电路“卡脖子”困境并实现有效国产替代的战略思路。 二、基于非对称竞争的国产替代战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一)国家竞争视角下面向技术赶超的非对称竞争 技术赶超是后发者(企业或经济体)追求技术能力提升和竞争力改善的过程或者目标。技术轨道跃迁、技术范式转换③和产品跳跃升级④均为实现技术赶超的理想途径。常态情况下,技术赶超表现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改进进而收敛于技术前沿的过程。⑤例如,Hobday提出后发经济体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后发赶超技术学习模型⑥;Mathews & Cho在对韩国半导体产业赶超分析中指出,组织学习能力是韩国企业实现技术赶超的根本⑦。然而,后发赶超路径经常会陷入“追赶陷阱”之中⑧,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后发者自身知识分布不均匀、研发方向及技术升级路线选择高不确定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以及本国人才缺乏等⑨。事实上,除了后发者自身政策、资源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外,先发者往往成为阻碍后发者技术赶超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先发者利用其在底层技术上的优势形塑了技术发展的轨道或者范式,导致后发者始终处于追赶但难以超越的现实困境中;另一方面,先发者往往会对追赶者采取非经济打压方式,借以阻碍后发者的技术赶超,甚至会通过限供断供、贸易制裁等方式阻碍后发者的技术进步,这也往往与保护主义交织并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表现。 为此,基于国家竞争视角下的技术赶超,不仅面临技术赶超本身存在的现实困难,更面临先发者的打压和遏制,后发者与先发者在技术赶超过程中表现出非对称的竞争。“非对称竞争”最初来源于生物学演化分析,它也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繁衍的常态,植被在陆上和地下竞争性获取阳光和养分,本身就是非对称竞争,同类生物的非对称竞争更多涉及资源分配的规模非对称性,而不同品类动植物之间的非对称竞争,则表现为基于需求差异的共生演化关系。⑩及至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竞争,都是建立在各种动物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特殊优势的基础上,从而衍生出人类所理解的“策略”问题,例如不善于长途奔跑的动物,都具有在隐蔽处快速出击伺机猎食的本领。 得益于生物学家对物种非对称竞争的启示,“非对称”概念被用于经济学的博弈分析模型(11)以及企业战略决策尤其是营销领域的定价决策等问题的分析中(12)。在博弈分析中,非对称竞争首先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事实上处于非对称的竞争状态。除了信息不对称之外,资源和能力的不对称成为战略管理学者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这也引出了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等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观点。在战略管理领域,“非对称竞争”更多的是指企业在资源和能力相对于领先者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非对称优势的建立和聚焦,完成超常规增长和赶超的一种模式。非对称竞争战略并非要规避领先者而去寻找蓝海(13),而是要聚焦自身能力和所能动用的资源,找到一条非常规的赶超路径,这一路径可能是基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或其组合。差异化通常被认为是非对称竞争的一种手段,但差异化远远不能涵盖非对称竞争战略的全部内容。差异化更多的是产品层面的竞争策略,而非对称竞争更多的指向底层思维逻辑,是通过对多种资源和策略的组合而另辟蹊径,最终避免与现有对手直接竞争或者实现不竞争的状态。 延伸到国家战略层面,“非对称竞争”被应用于军事和科技竞争领域,多数时候可以理解为依靠独特优势规避常规竞争的策略,例如,当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军备竞赛,苏联被认为采取了非对称竞争的策略发展其新式武器,因为跟随美国技术路线是难以超越其技术水平的。在政治学领域,有学者用“非对称竞争”概括印度与中国竞争时的战略选择。(14)最近美国智库“中国战略组”(China Strategy Group,CSG)在一份题为《非对称竞争:应对中国科技竞争的战略》的报告中指出,“非对称竞争”是美国应对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战略。可以看出,在国际战略层面,“非对称竞争”不仅被用于分析后发国家的赶超战略,也被用于探究领先国家的保持和防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