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债券市场

——现状与发展

作者简介:
华如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钱卫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现供职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基金部 吴栋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近几年香港推出的关于债券市场的新举措;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了香港债券市场发展的前景;就香港和内地双方,提出了发展香港债券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字号:

      国际上,债券市场是政府、国际组织和企业的一个主要的筹资渠道,它的规模和发育程度通常被视为金融市场成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志。欧美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规模均十分庞大,其发行市场和二级市场与股票市场不相上下。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香港的债券市场,相比于股票市场,显得很不发达。香港债券市场的薄弱,与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汇、金融衍生工具、银行同业往来和投资基金等在香港的发展。因此,债券市场的培育和推动应是未来香港金融业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也是今后一个主要努力方向,这对完善香港金融体系,健全其金融市场中介功能,巩固和提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几年香港债券市场的新动向

      90年代以来,港府逐渐认识到本地债券市场发展对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性,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债券市场的新举措。

      (一)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发行

      1990年3 月, 发行了期限为91 天的“外汇基金票据”(ExchangeFund Bills),并由此拉开了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计划的序幕。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债券的推出,并不是出于港府财政上的需要,而是为了增加一种政府的货币操作工具。同时,它也能促进本地港元债务工具的发展,为债务市场提供利率基准。这可以说是港府认真检讨前期问题后的明智选择。

      外汇基金票据的引入,立即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反应,也带动了私人部门债券的发行。当年债券发行规模扩大了一倍多,从1989年的310 亿港元,激增至1990年的800亿港元(其中有160亿EFB)。到1995年, 债务工具的发行更增至2470亿港元,其中约50%为私人部门发行。

      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计划,通过不断延长债券品种的期限,为香港债务市场提供了利率厘定的标准。继发行91天,182天和364天票据后,1993 年, 外汇基金又推出了1 年期以上的品种——“外汇基金债券”(Exchange Fund Notes)。同年10月,发行了3年期EFN,1994年9月推出了跨越九七的5年期EFN,1995年底发行了7年期EFN,1996年10月,又推出了10年期EFN,将港元债务的基准收益曲线已延伸至十年范围。

      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发行也使得债券的二级市场空前活跃。 EFB对银行管理流动性头寸是很有用的工具,因此推出之始需求就非常强劲,交易畅旺。另外,金融管理局从认可经销商中选出14家机构建立的“庄家制度”,推动了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在1994和1995年,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二级市场平均日成交达到200亿港元左右, 即每天成交额约为发行在外EFB&N总额的1/3~1/2,使这一市场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政府债券交易市场之一。

      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的发行和交易,使得香港债务市场的规模有了显著的扩大,从1993年的60亿美元,占GDP的5%,到1995年的254.6 亿美元,占GDP的17%,其中EFB&N占有相当的比重(见表1)。

      表1 已发行港元债务票据总额

      截至1995年12月31日止(十亿港元)

      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 58.73

      私营机构债务票据 138.22

      总额 196.95

      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是针对香港盈余财政的特点专门设计,由外汇基金替代政府出面发行的一种债务工具,它对加强金融当局的流动资金管理,维持联系汇率制度,稳定香港的银行体系,促进港元债务市场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愧为具有“香港特色”的金融创新。

      (二)制度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票据交换与清算安排等基础设施的缺乏,会使市场交易商经常处于许多风险之中,增加债务工具的成本。近几年香港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90年,为结算外汇基金票据所需,成立了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由于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计划的成功和二级市场的活跃, CMU于1994年初,将其结算设施及服务扩大至私营机构债务票据, 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CMU 托管及结算的私营机构港元债务票据(PSD)已达310亿港元,占同期发行额的37%。到1995年底,共有260批PSD由CMU托管及结算,面值共730亿港元。1994年12 月, CMU与欧洲结算系统(Euroclear)和世达国际结算系统联网,从而方便了海外投资者及交易商参与本地港元债务市场。

      为改善金融管理及进一步促进港元债务市场的发展,金融管理局于1994年9 月扩大了在流动资金调节机制下适合进行贴现的回购抵押品种(REPO)的范围。除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外, 符合若干要求的经由CMU托管和结算的优质可转让港元票据也获接纳。由于REPO是银行管理流动资产水平的重要工具,扩展其范围可以刺激本地实力机构发行港元债务工具。

      (三)第二按揭市场与按揭公司

      由于现阶段香港拥有蓬勃的第一按揭市场:按揭贷款规模大质量好,市场活跃,放款标准趋向统一化,第二按揭市场的发展条件相当成熟。1995年7月, 由金融管理局组织的一个专家小组提交的研究报告指出,成立一家政府背景的“按揭证券公司”,是发展香港第二按揭市场的最有效途径。按揭证券公司的推出,将会对香港的住宅市场和金融体系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