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暴跌的原因、影响及对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国云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原文出处:
浙江金融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总是会变相地重演。1997年10月20日,正当华尔街的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10周年之际,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心存疑虑:股灾是否会重演?此时黑“熊”并没有立即出现在华尔街上空,却在东方之珠的香港掀起了汹涌澎湃的“熊浪”。从20日(星期一)至28日,香港股市持续下跌,其中除24日略有反弹之外,其它几个交易日的跌幅分别为4.63%、4.38%、6.17%、10.41%、5.8%、13.72%, 累计跌幅创造了1970年以来的最大值,成为香港股市历史上的一次大股灾。

      一、香港股市暴跌的原因

      纵观香港股市下跌的整个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酿成了这次股灾呢?笔者想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进行探求。

      (一)香港股市暴跌的内在原因

      1.通货膨胀率与美国相比持续高企,楼宇价格持续暴涨,经济很难说没有一定的泡沫成份。自从港英政府末代总督彭定康上台以来,为讨好香港人民,不顾我国中央政府的劝告,大兴土木,推行高福利政策,一方面修建包括世界上耗资最庞大的新机场在内的大工程大项目;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教师和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有不吃光不耗尽老本决不罢休的嫌疑。这种持续松弛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以后几年的高通货膨胀,1995年达5.3%,1996年达8.2%,今年估计仍达6.5 %左右,而同期美国通货膨胀率一直在2%上下很小的范围波动。众所周知, 香港的货币金融体系是以联系汇率机制为基础的,港元直接与美元挂钩,一直维持在1美元兑换7.8港元的水平,美元不贬值,港元也不能贬值,现在香港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港元内在价值的下降,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导致对外贬值,而现实的汇价又没有改变,港元也就相对高估了。东南亚货币危机发生后,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吉特、印度尼西亚卢比等相继失守,港元自然也就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投机者的攻击对象,同时港元本身存在相对高估的缺陷,虽然香港有高达8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大陆1350 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坚强后盾,但投机者仍然敢于一试。结果,香港特区政府在捍卫港元时,不得不调高利率,以牺牲股市来换取联系汇率机制的稳定,股价大跌也就不可避免。同时,前期楼宇价格升幅过大,市场的一片繁荣掩盖了经济的脆弱性,一旦经济链条中的某一环节出现脱节,就会殃及整个经济,虚假的泡沫成份就会被挤干,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自然会率先表现出来。

      2.在国际投机者的攻击下,捍卫联系汇率机制与保持股市的稳定存在内在冲突。要想保持港元对美元汇价的稳定,就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不断地卖出美元买入港币,当国际外汇市场上出现大笔港元抛单时港府必须全部接下,由于外汇储备是有限的,时间一长,外汇储备接应力必然下降,这时必须同时提高港元利率来打击沽售港元者,结果香港同业拆借利率不断高企,曾一度高达年息300%,而利率的上升, 对股市资金的打击是最大的。一方面,大量资金撤离股市转向银行获取无风险的利息,导致股市资金的大量失血;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导致企业利息负担的增加,其中对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打击最大,而香港股市上市公司的构成中,房地产业占了最大的比例,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预期也就不再那么乐观了。此时以美林、摩根斯坦利为首的国际大机构投资者不断减持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证券市场的股票,这对其它投资者构成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即使看好后市,也不得不暂时回避一下。

      3.从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股市总是存在一个内在的技术调节机制, 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 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 众所周知, 1997年的香港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在“七·一”回归前后,国际机构投资者以及香港本地投资者普遍看好香港的未来,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恒生指数在突破10000点之后,几乎没做什么调整就直破16000点,由于累计升幅过大,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而且该进入股市的资金几乎都已调动起来,后续资金也就显得不足,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股市的巨幅波动,此时国际投机者的兴风作浪也就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二)香港股市暴跌的外在原因

      1.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由于科技的进步、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管制的自由化,已使各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整体。在任何一个重要的金融市场上都可以进行相同品种的金融交易,而且由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的差异,银行及投机者正可利用这些“时差”,连续24小时在这些不同的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和投机投资活动。一个主要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就会很快波及其它金融市场,引起不同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香港股市的暴跌在很大程度上归于这一原因。早在10月初,以对付通货膨胀为已任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众议院发表了一通讲话,认为通货膨胀的可能上升仍然是美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最大威胁。世界金融市场当即将此解释为一个紧缩银根的信号,加息阴影飘向世界各国股市。此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展与人们的良好愿望背道而弛,“极其疲弱”的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继续贬值,并达到新的低点;新加坡、汉城等股票市场也出现近几年来的冰点,作为世界上最自由金融市场的香港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3个月之后,香港的联系汇率机制成为主要冲击对象, 并进一步引发了股市的大跌。

      2.国际投机者携有的巨额游资集中阻击某一货币以及其它股市的暴跌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游资高达10000万亿美元左右,与一国外汇储备相比无疑显得十分巨大,如此巨额的资金冲击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成功地击溃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元吉特及印尼的卢比之后,将目标对准了港元。由于前期东南亚货币危机中,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纷纷与美元脱钩,一旦投机者冲击港元,大量拆入港币买进美元,就会引起人们心理的恐慌,担心香港会放弃联系汇率机制,于是纷纷减持港币增加美元,这一行为关系到香港金融体系的基石——联系汇率机制的存亡,在面临保持联系汇率机制的稳定还是保持股市繁荣的选择时,香港特区政府只能选择了前者。与此同时,为保证香港联系汇率机制稳定带来的股市暴跌,引起了世界其它国家股市的暴跌。10月27日,港股跌5.8%,引起道琼斯滑落554点,收7161点,跌幅为7.18%,创历史最大点跌幅,世界其它股市也纷纷大跌;反过来,纽约股市如此暴跌又进一步打击了香港股票的持有者,结果10月28日,恒生指数暴跌13.7%,也创历史最大点跌幅,整个世界股市在相互影响中陷入一片低迷,正如索罗斯事后所说的,国际资金使用的一体化而相应的国际监督机制的缺乏,是他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