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在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作用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哲民 厦门大学特区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中国农村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这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对经济特区来说,农业要放在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从经济特区创办之日起,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经济特区是以工业为主,农业是辅助性产业,不必大投入;还有人认为,经济特区建设虽然需要农业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从外地调进,不必自己生产。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农业在经济特区长期处在左右徘徊状态。在经济特区第二次创业时期,重新认识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对促进我国农业实行“两个转变”,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的地位在经济特区的变化及其影响

      经济特区创办以来,由于外引内联,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据统计资料,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特区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平均比例,1995年与1985年比较, 第一产业由22.87%下降为6.5%,第二产业由41.22%上升为50.09%,第三产业由35.79%上升为43.36%。从总体上说,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三产业上升的发展格局是符合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的。世界工业化的演变过程是通过两种途径逐渐进行的:一是工业排挤农业,工业化使农民的土地减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及第三产业;二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的土地和劳动力向工业及第三产业转移。经济特区工业化的过程两种途径都采用,以第一种途径为主。

      经济特区工业化过程一个显著特点是农业急剧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耕地锐减。1995年与1990年比较,深圳减少76.42%, 珠海减少27.36%,汕头减少72.87%,厦门减少14.23%。二是农业占国内 生产总值比例大幅度下降。办特区前,深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边陲小镇,198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88%,1995年为1.62%, 15年间年均递降1.81%。而厦门是一个老城市,198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1.67%,1995年为6.26%,15年间年均递降1.02%。 这种降幅大大超过现代化国际城市香港。1960年香港农业(包括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1970年为2.2%,10年中年均递降0.2% 。这种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第二、三产业超常发展。以深圳为例,15年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1.8%,第三产业年均递增34.7%,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年均递增7.8%。 农业与工业及第三产业的不协调,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另一个是农副食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增加。

      从下表可以看出,在“八五”最后一年的1995年,4 个特区城市食品类的物价指数,都高于全国食品类的物价指数7.6, 高出的幅度深圳为2.23倍,珠海为4.31倍,汕头为3.07倍,厦门为4.95倍。居民年均生活费支出与收入比较,深圳为98.8%,收与支几乎相等;珠海和厦门支出与收入比接近90%,汕头收支相差102元。

      1995年4特区城市食品类物价指数及居民生活费收支情况表

      地区食品类物

      年均居民生活年均居民生活支出为

       价指数 费收入(元) 费支出(元) 收入%

      深圳17 11118

      10991

      98.85

      珠海 32.8 107049456

      88.34

      汕头 23.4

      56935795 101.79

      厦门 34.9

      63545663

      89.12

      资料来源:根据4特区城市统计资料整理

      居民生活费支出增加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工资提高,企业产品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市场竞争能力减弱,投资优势淡化,特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有不少企业迁移出特区。

      严峻的现实使特区的建设者认识到,农业也是经济特区的基础产业,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农村,但不能没有农业,没有农业的经济是不完整的经济。农业在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农业在经济特区的地位与作用

      (一)经济特区要成为引进农业技术,开展对台经济合作的窗口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工业是科学技术最密集、关联性大、带动性较强的产业部门。工业发展能带动农业、商业、贸易、金融、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因此,经济特区确定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是有利于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促进特区经济发展的。但是,以工业为主并不等于可以忽视农业。在经济特区能发挥辐射作用的产业既包括工业,也包括农业及第三产业。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大国,农业还是粗放经营,发挥经济特区农业的辐射作用,有利于推动农业实行“两个转变”。

      在经济特区第一次创业时期,引进农业技术成绩显著。深圳先后从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引进500 多项农业先进技术,如蔬菜无土栽培、企业化养鸡、工厂化养鲍等;海南引进20多种高档优质蔬菜和10多种禽畜品种等。同时,由于经济特区与台湾自然环境相同,地理位置相近,尤其是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言语习俗相同,在开展对台农业经济与技术合作中具有地缘、人缘不可替代的优势。厦门已建成“闽台高优创汇农业示范区”,以龙眼、对虾、瘦肉型猪为主的出口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