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我国经济特区、保税区功能的创新增长极

作 者:
庄峻 

作者简介:
庄峻 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地址:浦东大道141号 职称:研究员 邮编:200120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WTO框架下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创新增长极

      “国际型产品”是指在研制、生产、销售环节上实现了高度国际化的产品,是具备高技术含量、高环境保护标准、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三高”产品。国际型产品既是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历史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又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国际型产品的问世不是一种偶然的经济现象,而是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传统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和平发展时代以WTO、GATS 等为载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形成,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不能指望仅依靠所谓“雁行”等模式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低价原料劳力与消极被动地接受成熟技术转移的地位。实践证明,“西欧、北美、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一二亿人口。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06页)。同时发达国家之间各新兴与传统产业部门内部专业化分工也日趋交叉与细化,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产品制成领域中寻找更新国际分工形式的迫切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际型产品以其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较大幅度地节省制成品的前期科研开发费用,发扬本国或本地区独特优势,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跨国最优配置,有效开拓全球目标市场等综合优势脱颖而出,成为WTO 框架下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全球新兴及传统制造产业领域的共同趋势。

      制成品国际化的浪潮为我国特区保税区在世纪之交的创新开拓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造就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各特区、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独特优势为国际型产品的全球布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特区、保税区经济实力的飞跃增长为国际型产品的开发制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九五”开局以来,各特区抓住香港回归、迎接十五大召开等历史性机遇,率先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加速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推动“二次创业”方兴未艾高潮迭起。1996年中仅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五个特区即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超过全国平均增幅近5个百分点。 工业总产值达到2272亿元,产销率更加提高,其中深圳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28亿元,增幅达28.1%。 外贸出口首次超过300亿美元, 强有力地带动我国对外贸易与外汇储备持续上扬。上海浦东新区及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与东部沿海的全国其余10多个保税区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为抓住机遇率先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准备了富有竞争力的条件。

      二、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的内涵与特点

      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是指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别经济国际化历史条件下,按照各类资源要素跨国优化配置与发扬本国独特优势的原则,以开发制造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环境保护标准、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型产品”为主要使命的新兴制造产业基地。与传统的加工贸易或出口加工区相比,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 参与国际分工的第一要素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技术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以廉价劳动力及廉价的土地、矿产、农副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参加国际分工的。绝大多数传统加工贸易及出口加工区的劳动力密集属性就是这种分工模式的集中体现。“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本质格局上突破了传统模式。基地所在的东道国或东道地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首先着眼于发挥本国本地区的独特比较优势,通过对国际型产品的开发研制增强综合国力。

      如当代亚太重要的电讯交换机开发制造基地上海贝尔集团之所以选择上海浦东新区,所看重的正是借助浦东开发所能凝聚的我国在交换机关键技术既操作系统平台领域国际一流的人才,以及我国市场应用后的反馈改进能力。在该集团员工行列中,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三分之二,并拥有一批在世界相关高科技领域中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高工。1996年上海贝尔人均产出超过25万美元,完全能与世界最发达国家同类产业中的领先企业试比高。

      2、 基地中的功能主体不再是层次较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而是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与“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所肩负的使命相适应,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责无旁贷地成为国际型产品开发的功能主体。跨国公司是当代高新科技的主要载体与集约开发极,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国际型产品开发研制所需要的巨额前期投入、产业化所需要的高新专有技术、全球营销所需要的大容量网络往往使中小企业望而生畏,但却是跨国公司营运的内在需求。功能主体的转移与升级就这样成为历史的必然。如深圳特区已吸引了15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大公司、大集团、大商社前来兴办各类新兴产业,美国田纳西、日本三洋、韩国三星等公司在深投资企业均达5个以上,英国嘉实多、荷兰菲利浦、北美IBM、沃尔玛、惠而浦等集团也云集开发各种国际型产品。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型产品开发制造基地功能主体的标志是项目投资规模的扩大。如1992年对全国17个传统加工贸易区调查表明,835 个加工项目的平均协议外资规模为125万美元,而1997 年据上海浦东新区的统计,72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投资118个项目,总协议外资额达74 亿美元,每个项目的美元投资额超过6200万美元,大致相当于前者的50倍。其中SGM项目协议外资7.6亿美元,华虹909项目协议外资8.4亿美元。还有在深圳等特区开发区基地中还有一大批特大型国际型产品项目如韩国三星在深投资的6亿美元总额的电子项目等。 以现代生物医药科技著称的瑞士罗氏集团中国地区总部自迁入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后,已成立了上海罗氏、泰山、奇华、三维等六家子企业,总投资额1.3亿美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