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分类号:F658(CLC F658) 香港经济被认为是战后亚洲经济奇迹之一。一座面积仅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数百万的城市,在既无雄厚的工业基础,亦无可供发展的资源的情况下,在不长的时期内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名震天下的国际经济中心。香港是怎样走上繁荣之路的,回归后的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这是世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分析。 一、从“蕞尔小岛”到国际经济中心 19世纪中叶和末叶,英国分三步强占香港地区,主要是从经济侵略的目的考虑的。英国最先强占的香港岛,面积仅数十平方公里,人口仅数千人,是清朝统治者所称的“蕞尔小岛”。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在战败之余,能以区区香港岛换取英国退兵,是值得庆幸之事,故弃之若敝屣。而对英国侵略者来说。则如获至宝。从此,英国殖民者开始按自己的意愿来经营香港。 事实上,在整个19世纪中后叶,香港一直是作为英国对华贸易的仓库和转运站的。在鸦片贸易中,3/4以上的鸦片都是先由印度运至香港,再由香港运至各通商口岸和内地的。〔1〕而在货物贸易中,香港也是向内地输出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从内地运走白银、茶叶、瓷器、生丝及劳工的主要转运站。这样,早期香港很快从农业、渔业转型为服务于殖民经济的转口贸易经济,成为西方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的跳板。 由于急欲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在并未对中国市场需求作过认真调查的情况下,便迫不及待地将许多中国人并不需要的产品盲目地运来。如西式餐具、洋布、成衣、皮鞋、礼帽、钢琴……由于这些产品长期无人问津,只能长期堆放在香港。〔2〕所以,19世纪的香港是以“鸦片仓库”、商品集散地和转口贸易站以及“苦力码头” 〔3〕著称于世的。 香港的这种转口贸易对其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使香港日益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导致商业繁盛,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又使香港未能继英国本土后迅速实现工业化,从而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香港经济的起飞和现代化的实现是本世纪中后叶的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工业化阶段(1952—1970年) 1952—1954年为工业化的酝酿阶段。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初,由于中国内战的结果,使大量资本和技术、管理人才从上海等地流入香港;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西方对中国的禁运,又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受到严重冲击。1954年的转口贸易值从1951年的93.03亿港元跌至58.52亿港元,下降幅度达62.9%。上述情况既使香港发展工业成为必要,也为香港走上工业化之路提供了可能性。经过几年的努力,香港制造业获得初步发展,1954年同1952年相比,制造工厂由1700多家增加到2200多家,增长幅度接近30%。 1955—1962年为工业化起步阶段。由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英美等国开始增加在港投资,加之金融和服务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融资手段和出口渠道,使香港的工业迅速崛起。1962年同1954年相比,工厂数量增加了1.8倍,工厂雇员增加了2.6倍,表明香港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启动。不过,此时兴起的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为加工、纺织、制衣、制鞋、食品、玩具、塑料等行业,因其小而分散,故被称作“山寨工厂”。 1963—1970年为工业起飞阶段。其间,工厂达16500多家,工厂雇员近55万人。工业产值在本地总产值(GDP)中的比重达30.9%,港产品出口值为转口货值的4.27倍(123.47/28.92亿港元)。工业起飞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起飞。在60年代的前半期,香港GDP年增长率达到10.9%,人均GDP增长率达到8.0%;60年代后半期,增幅有所减慢,但上两项指标仍分别达到7.1%和5.1%〔4〕。1970年,香港的GDP总量已达到186.7亿港元,人均GDP已达到4970港元,此时香港的人口为359万人〔5〕。以上情况表明,香港的工业化已经完成。 (二)从工业化到经济多元化阶段(1971—1985年) 经济结构初步调整阶段(1971—1976年)。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衰退,加之,日本的迅速崛起和台湾、韩国、新加坡的经济起飞,对香港经济构成了严重的挑战。香港原有的小规模“山寨工厂”因其产品技术含量低而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制造业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70年代初期的30.8%下降为70年代中期(1974年)的25%。GDP和人均GDP的年增长率也同60年代后期接近,分别为7.9%和5.9%〔6〕。而同期的金融和商业劳务对GDP的贡献却由14.4%增加到了20%左右〔7〕。表明香港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开始,金融的崛起使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之一。 但正式启动经济多元化之轮则是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的事。1977年10月,港英当局设立“经济多元化咨询委员会”,以财政司夏鼎基为主席,以行政、立法二局部分议员和工商界知名人士为委员。其任务是提出未来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供港督参考。1979年底,委员会向港督正式提出《报告书》,建议当局把工业政策的重点放在促进劳力密集型轻纺工业向资本和技术高密集的轻工业的转变上;大力加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力加强和发展同中国大陆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成立“工业发展委员会”以推动工业的升级发展〔8〕。上述建议得到当局的重视并付诸实施。到80年代中期,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变,即从工业化转向经济多元化,基本完成。使香港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多元化完成的表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