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后期开始,海南为实现新兴工业省制订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及目标,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导致海南只完成经济起飞的经济总量,但结构严重失衡,具有很重的泡沫经济色彩;三次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阻碍了海南经济达到起飞的临界点。泡沫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后遗症,延缓了海南工业化进程。因此,对海南泡沫经济程度进行全面分析,有助干我们理解海南经济增长的特殊性、更加清醒地认识海南经济所处的阶段。 一、主要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十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海南建省制定了发展战略:“坚持以开放、改革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别省,最终建成以工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性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是在近期目标(三、五年内解决全岛的温饱问题,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在10年内,使GNP达到210亿元,人均3000元;产业结构则1987年的50:25:25上升到30:35:35左右。按此发展速度,20年内,可以达到人均GNP2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台湾80年代初的水平。可以自豪的是,经过10年奋斗,海南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达到和超过了上述战略目标的两期设想。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41.68亿元,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GDP总值达到225亿元。超过了预定的中期目标。1996年已达到374亿元,人均GDP达到5225元。在引进外资方面,“八五”期间平均递增50.3%,建省10年平均每年递增88.5%,由1978年的0.09亿美元提高到1995年的14.5亿美元。能源、通讯和部分交通设施超前发展。 在经济体制方面,海南已初步达到了战略目标。中国领导多次肯定海南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院为此作了“海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的专题调查,从理论上充分肯定了10年来,特别是1994年以来的社会经济体制方面大量扎实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形成,也许较之经济总量的进步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作用。这些为海南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也有令人甚感遗憾和值得特别重视的另一面:即发展的方式虽然是超常规的,这种超常规造成的结果与海南经济起飞程序是互相矛盾的,它集中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1995年,三次产业之构成比例为35.93:21.59:42.48;96和97年,这种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有进一步僵化的趋势。同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之产业结构设想对比,第三产业已处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差近四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幅最小,差距达13个百分点之多。而且在第二产业内部构成上,重工业只占57.9%,轻工业占42.1%;这种产业结构表明,尽管我省在经济总最上和人均GNP上已处于高位,达到经济起飞的水平,但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与经济起飞的产业结构要求相距尚远。而经济结构较之经济总量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此外,海南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存度也是严格制约着经济起飞的条件,所谓对外依存度,是指出口创汇和旅游创汇占GDP的比例。1995年,本省经济的对海南外市场的依存度为20.52%(其中农业为3.6%,工业外贸为18.73%,旅游为12.95%),仅比1988年的19.8%略有进步,在沿海10省市中排第9位。换言之,我省经济仍然是内向经济,距外向性经济指标还有很大差距。 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及外向度低的基本原因在于海南经济具有很浓的泡沫经济色彩,走的是一条在特殊条件下:(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央政府的特殊政策及相应定值战略,海南自身的特殊条件)以优惠的政策效应激发区位效应的泡沫经济之路。形成一条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引资效应——泡沫经济的反应链,一旦政策效应减弱和消逝,区位效应亦会随之消失,甚至会产生负值,泡沫就会破灭,真可谓进也政策,退也政策。先得泡沫之利者,后亦必食泡沫之苦果。93年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后,海南省政府的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尽力消除泡沫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省情,提出了“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新思路。从而进人海南特区二次创业的新时期。 二、海南经济中的泡沫成份及其消极影响 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中泡沫成份的必然性。客观地说,没有泡沫经济,就不会有海南今天的发展,这是泡沫经济的正确效应。同样,辩证地说,只有泡沫经济,才使我们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是泡沫经济的负面影响。 (1)股市中的泡沫 海南的股票市场始于90年之后,企业开始发行债券,社会发行房地产投资券,金融同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91年按规范改革发行了三家内部股票;92年加快了股份制改造步伐,发行33家公司股票。总股本40多亿元。至93年底股份公司达125家,各类证券交易机构30多个。股本总额达210亿元,发行各类证券近60亿元。在内地流入巨额资金的支配下,内部股票炒作到其原始股价的十多倍。五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更是被炒得离了谱,扶摇直上,涨到发行价的20至40倍。股市如此牛气冲天,把有点积蓄的人们都卷了进去,一时间,岛上的炒股热成了海南社会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这般天价,是否真是物超所值?非也,而是大量银行贷款进入股市,以致供求关系严重扭曲,造成了“炒股包赚”的虚幻印象,误导人们投资心理。对比92年和93年之股价与94年以后之股价的差,就不难看出其中泡沫经济的成份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