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1-2]。国内外对贫困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从收入贫困单一维度,到包含教育、医疗、居住和就业等多维贫困综合度量过程[3],反映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个体可行能力的缺乏,还体现在区域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劣势[4-5]。在相关学科研究中,地理学关注贫困地区的形成、分布特征、贫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区域减贫模式,形成了贫困环境决定论[6]、空间贫困理论[7]、PPE(Poverty-Population-Environment)怪圈理论[8]、贫困地域系统理论[2,9]、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乡村贫困化的“孤岛效应”理论等[10]。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地理学界开始系统性、针对性的开展乡村贫困地理研究[11]。2000年以来,中国连续实施了两个10年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是贫困地理研究的黄金20年[12],乡村贫困地理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地理学者在贫困与地理环境间的作用机理[13]、贫困与地理要素耦合机制[14]、贫困测度与地理识别[15-17]、贫困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10,18-19]、贫困地域类型划分[11]、空间贫困陷阱识别[20]、区域减贫效应[21]、减贫路径[22]、贫困空间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23]、国外贫困地理研究评述及对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启示[24-25]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由中国科学院、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方案[11],和2016年以来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开展的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等实践工作,更是地理学服务国家发展与减贫实践、支撑国家扶贫开发决策的学科行动[12]。但同期城市贫困地理研究相较乡村贫困地理研究要起步晚、成果少。 中国已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相对贫困成为2020年后关注的重点。随着城乡融合不断推进,城乡多维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中国贫困地理相关文献为基础数据,借助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6.1.R2绘制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挖掘与分析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特征、热点内容及其研究范式,总结贫困地理研究成果和学科贡献,以期为今后减贫研究提供地理学学科范式,为区域可持续减贫与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贫困地理内涵界定、贫困地区的形成与地理特征、贫困与环境的关系及可持续减贫与发展是地理学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方向[2,5,12]。本文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将主题检索条件设定为“贫困”和“减贫”分别并含“中国”或“区域”或“地方(区)”或“省”或“市”或“县”或“乡(镇)”或“村”或“地理”或“空间”或“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等;以同样的检索主题词基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语种=“English”,文献类型=“Article”,时间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同时根据2021年发布的《地理资源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进行相关主题文献检索以完善基础数据。逐条筛选并去重后得到1988-2020年的乡村贫困地理中文文献879篇,1997-2020年的城市贫困地理中文文献158篇,1996-2020年由中国学者发表或由中外学者联合发表的中国乡村贫困地理英文文献111篇,2002-2020年的中国城市贫困地理英文文献21篇。最终共得到1169篇文献,文献信息包括标题、作者、发文机构、来源出版物、摘要等,输出Refworks格式文件或纯文本文件,并合并中英文文献关键词里基本同义词和同一范畴的词汇。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文运用CiteSpace 6.1.R2计量可视化软件,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和时区图谱,捕捉分析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热点、前沿和演化路径。同时,结合传统文献归纳方法,把握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发文趋势、研究作者和机构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探寻研究趋势和侧重方向。 3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机构作者和发文趋势 3.1 研究机构及其作者分布 通过对CNKI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88-2020年间中国贫困地理研究作者和机构分析,198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姜德华等在《地理研究》发表了题为“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研究提要报告”的文章;199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顾朝林等在《地理学报》发表了题为“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章,他们是国内率先开展乡村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的作者及团队。通过对1988-2020年中国贫困地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及发文10篇以上作者统计(第一、第二作者)发现(表1),乡村贫困地理研究机构和团队明显多于城市贫困地理研究机构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