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作者简介:
刘玉(1975- ),女,江苏丰县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E-mail:liuyuruc@126.com,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蒋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100872);张可云(通讯作者)(1964- ),男,湖南临湘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E-mail:zkeyun@ruc.edu.cn,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探讨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优化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法测算制造业相对区位优势的变化程度,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格局与制造业劳动力空间流动特征,运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2007-2013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总体上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②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报酬促进了劳动力流入,而对城市生态宜居性的负向效应则抑制了劳动力流入。③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因行业、城市、劳动力个体而异。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区位上升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则相反;中西部城市、城市群外围城市、大中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能够促进劳动力流入,东部和东北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特大超大和小城市则相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省内流动、农业户口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入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的城市。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1 引言

       制造业在中国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的峰值,随后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区域分工转型、竞争优势演化和战略方针调整的影响下,部分地区制造业区位因素的作用从有利转为不利,部分地区则从不利转为有利[2],区位优势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工业化先行区制造业迅速发展,带动了生产要素流动,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3]。进入21世纪后,在成本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沿海地区制造业的价格竞争优势被削弱,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4],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集聚与分散并存、空间转移多梯度、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布局各异等特点[5]。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指引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条件和空间还将进一步发生变化[6]。

       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在行业间与地域间的分布也悄然发生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新老劳动力观念差异等因素加剧了劳动力在空间流动选择上的不确定性。在劳动力总体规模不断缩小的同时,制造业劳动力流失现象也较为突出:2014年经济迈入新常态以来,平均每年有150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2020年制造业人才缺口高达约2200万人,包括东部和中西部等在内的许多地区都面临制造业“用工荒”的挑战[7]。区位优势变化引致的制造业空间布局重塑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途径,明确劳动力空间流动对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的响应机制及作用结果,对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和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在探讨产业布局调整与劳动力空间流动关系,尤其是产业集聚、转移、升级等空间布局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时,主要是从劳动力数量与技能结构需求改变,进而影响劳动力空间流动的角度去考虑。大量文献已证实,除获得就业机会和追求更高预期收入等传统因素[8]外,劳动力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公共服务更优[9-10]、房价处于适度区间[11]、空气质量更高[12]、外生灾害较少[13]的区域。因此,区位优势变化带来的制造业集聚、转移、升级等不仅直接影响劳动力就业收入,还会通过改变城市其他特征间接影响劳动力空间流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多元因素作用下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会对劳动力空间流动产生怎样的影响尚不清楚。另外,受理论依据、研究尺度、数据方法的限制,现有对中国制造业集聚、转移等与劳动力空间流动关系的探究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14]。同时,由于城市尺度下制造业行业数据和劳动力空间流动数据获取受限,已有研究主要根据产业空间分布变化和劳动力空间流动总体方向是否一致来判断两者在地带或省域尺度下的匹配情况,结论相对笼统模糊。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法测算制造业相对区位优势变化程度,运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①利用微观数据从城市层面定量揭示中国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②从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探讨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影响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作用机制;③分析不同技术复杂度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不同地理区位、经济区位与规模城市,以及不同特征劳动力个体的异质性结果,为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关于产业变迁与劳动力空间流动关系的研究,学者们或定性分析两者间的关联,或基于现实考察两者在时空上是否匹配。一方面,剖析产业变迁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Partridge等[15]、Audretsch等[16]从改变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入手,论述了产业变迁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相互作用,指出产业转移与升级改变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引致劳动力在行业间或地域间的重新配置。新经济地理学论述了产业集聚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关系及作用规律,指出由于企业规模报酬递增、交通成本、知识溢出和外部性,制造业不断向“中心”集聚,劳动力会自主地由“外围”向“中心”流动[17-18]。当产业在发达地区集聚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及时向其他区域转移,在此过程中,产业升级引致了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会降低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引发劳动力流出[19]。另一方面,探讨劳动力空间流动对产业变迁的影响。 Marshall[20]指出劳动力集聚可以降低劳动供给短缺的可能性,成为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劳动力空间流动通过改变劳动力数量与技能进而影响到地区比较优势,是诱发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21-23]。

       上述研究明确以集聚、转移和升级为主要表现的产业变迁与劳动力空间流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多数暗含着一个假定:产业变迁与劳动力空间流动是同步的,两者间存在同向关系[24]。但近来一些研究结论显示可能并非如此。例如,樊士德等[25]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外流刚性特征,阻碍了产业区际转移的规模和进程;王春凯[26]指出,政府公共投资推动下的产业转移与空间选择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回流之间存在错配。近期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产出增长显著加快,而劳动力仍以东部集聚为主,二者呈现出“逆流”态势[27]。产业集聚、转移和转型均与区位优势变化相关,现有研究肯定了产业区位优势变动与劳动力空间流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但作用方向并未形成共识。据此,提出假说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