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我们的使命担当

作者简介:
樊杰(1961- ),男,博士,研究员,《经济地理》主编,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综合研究,E-mail:fanj@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北京100190);李思思,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 100049);郭锐(通讯作者)(1987- ),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E-mail:guorui@casipm.ac.cn,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北京 100190)。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中国地理学,特别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立足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走向,着眼于经济地理学面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正确理解和建构中国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讨论地理学发展战略、阐释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重点应从模拟和预判走向调控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未来国土空间体系优化调控应成为地理学前沿命题。进而重点讨论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的5个创新方向,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将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和振兴;做大做强政治、社会、文化地理学;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国土空间体系优化的辅助决策方法论。中国地理学战略研究、国际代表性杂志和美国战略的主题词的比较表明:我国同美国战略的提法基本一致;美国战略研究同现实中国际发展前沿不相同;我国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且与目前现实发展的国际前沿有明显的差异性,创新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自主知识具有现实基础和客观需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任务与人文地理学发展规律在科学内涵、建设任务、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在科学内涵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科学内涵同地理学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建设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与“布局”热词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前沿和重点方向高度匹配;在发展路径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系统观念”与地理学研究和决策相结合、与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相契合;在发展目标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国家需求和关键问题与地理学发展的学科前沿和自主创新的目标高度统一。最后,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例讨论了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者的使命担当,包括认识区域协调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的重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完整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优化国土空间体系的难点是如何促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充分发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3 期

字号: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立足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战略对于正确理解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作为研究人类生产活动以及对地理过程和格局进行经济学阐释的地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相对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和其他人文地理学与决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2-3]。因此,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使命必须着眼社会发展的需求。过去两年开展的人文地理学发展战略研究为了解人文地理学科和地理学科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4]。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把握社会发展需求走向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对二者匹配性的探讨有助于正确理解我们未来的使命任务。

       1 建立自主创新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知识创新体系

       1.1 国土空间体系优化调控是地理学的前沿

       地理学从格局的阐释入手,回溯发展过程以探究其成因与机制[5-6]。地理学目前的发展着重于通过格局和过程的耦合研究以揭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育规律[5,7];其未来的发展将通过模拟、预判、调控和优化以进一步实现地理学的科学化并推动自身的学科体系走向成熟[8]。为阐释模拟、预判、调控、优化四大过程,本研究借用牛顿运动力学模型,引入区域发展概念模型(图1)。

      

       图1 区域发展模型概念图

       Fig.1 Concept map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假设区域(r)的发展由力(F)、速率(S)、方向(N)、目标(G)等要素共同构成。其中,力(F)包括驱动力(D)和阻力(f),两者都是由多要素()组成且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各异。在区域发展模型中,输入类要素包括驱动力(D)和阻力(f),输出类要素包括速率(S)、方向(N)、目标(G)。区域发展在起点阶段,因受力的作用,将经历一个过程,沿着一定的方向,以一定的速度,停留在终点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区域发展的速度、轨迹过程和目标是由驱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的。

       模拟是通过模型对真实的事物或过程的虚拟[9],即将驱动力(D)、阻力(f)、速率(S)、方向(N)、目标(G)等要素通过最接近实际过程的数理模型进行拟合;预判是已知驱动机理B,在输入影响因子A后推测出未来发展过程或结果,即已知内在机理和机制,通过输入驱动力(D)、阻力(f)等要素预测区域未来的发展速率(S)、方向(N)、目标状态(G)等;调控是对结果提出了要求,需要改变影响因子A和驱动机理B以达到所要求的结果,即给定预期的速率(S)、方向(N)或目标(G),反向调节驱动力(D)和阻力(f);优化是为实现目标函数C所进行的最佳影响因子A和驱动机理B的选择,即对于给定的目标(G),期望其他要素的组合达到优化的要求,如期望驱动力(D)和阻力(f)所形成的合力最优(图2)。

      

       图2 模拟、预判、调控和优化概念图

       Fig.2 Concept map of simulation,prediction,reg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模拟和预判都是给定输入类要素得出输出类要素的过程,即输入因子得到结果。调控和优化是给定输出类要素反向推出输入类要素的过程,即给定结果反向推演因子。其中,预判相对于模拟在机制机理方面更加清晰明确,优化相对于调控增加了目标函数。

       1.2 人文地理学发展战略与创新

       人文地理学未来的发展主要有6个战略方向[2]:①以探索现代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为主题,促进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和环境要素的交叉融合研究。②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适应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与区域响应的演变趋势,面向中国调整全球战略,提升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③坚持人文地理学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优秀传统,支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④通过不断增强中国人文地理学已形成的研究特色和发展优势,弥补制约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短板。持续创新和丰富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努力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并引领发展中国家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新格局。⑤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法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使用。⑥完善与中国大国地位和国家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其中,重点包含了以下5点创新:

       第一个创新点,提出了综合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2]。综合人文地理学明确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重点方向[10]。综合人文地理学一方面要规避国外人文地理学人文化和社会化倾向的学科发展偏差;另一方面,要更好地服务于在新的生态文明形态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需求。

       第二个创新点,明确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科中人口地理学的回归和振兴[11-12]。在传统的中国人文地理学中,人口地理学占据重要比重,但是后期在学科内部,其研究体量缩减且地位下降。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缺失了“人口”地理学,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基本学科问题。人口地理学要回归,除了关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问题,还要强化对人口质量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人才、人才的区位、人才空间流动的格局、人才未来对整个人文地理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些是人口地理学回归后应关注的重要命题[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