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和伟伟是班里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小班入园第一天,俩人手拉手走进教室,我对他俩招招手:“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兄弟俩。”哥哥大声回答:“老师好!”弟弟则抬头看了看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跟着哥哥走进了教室。 区域游戏时,哥哥选择拼插玩具开始摆弄起来,弟弟则靠在哥哥旁边,试图拿过哥哥手中的玩具,想把他拉到一边玩。喝水环节,哥哥在老师的引导下拿起水杯,弟弟则始终躲在哥哥身后低头不说话。如厕环节,哥哥去小便,弟弟即使不小便也要紧紧跟在哥哥后边。户外分散游戏时,弟弟找不到哥哥就急得跺脚四处寻找。 小班入园已两个多月,上面的情景依然没有改变。弟弟事事依赖哥哥,而哥哥常因身边有弟弟这个“小跟班”而失去了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小哥俩来园后的生活似乎只有彼此,很难融入大集体。 一天晚离园后,我找到了小哥俩的妈妈,妈妈说他俩在家也这样形影不离。通过和妈妈的交谈,我们分析出了以下原因。 哥哥比弟弟早出生几分钟,且出生时哥哥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都高于弟弟。哥哥身体的协调性、平衡能力较好,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强;弟弟则身体较弱,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 社交圈较小 由于家长平时工作忙,很少带哥俩出去,缺乏社会交往,导致弟弟来到班级整天哭哭啼啼,只追着哥哥,其他人谁也不理。 家庭看护人养育理念不同 在家中,哥哥和弟弟分别由妈妈和奶奶看护,妈妈对哥哥要求比较严,哥哥相对独立,适应能力强;奶奶包办代替多,造成弟弟自理能力较弱。 针对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在幼儿园采取了如下措施。 通过游戏促进社会交往 小班幼儿有一个突出特点——爱模仿,这也是弟弟喜欢追着哥哥的原因之一。老师邀请班里的幼儿参加娃娃家游戏,幼儿自由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等角色,哥俩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比如,当哥哥、弟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去商店买东西的游戏,哥哥扮演售货员吆喝道:“卖东西喽!”其他小朋友纷纷围过来。“老板,我要一根胡萝卜!”“我要一个鸡蛋!”这时弟弟也说:“老板,我买一盒牛奶!”……随着游戏的进行,哥哥、弟弟和其他小朋友熟络起来,轮流扮演角色。这样哥哥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愉快地玩,弟弟也不只是跟在哥哥身边,而是参与到游戏中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老师还组织了音乐游戏“我的新朋友”。伴随欢快的音乐,哥俩主动牵起身边小朋友的手,开心地说:“你好,我的新朋友。”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哥俩逐渐与其他小朋友欢快地在一起玩耍了。之后的几次音乐游戏中,老师特意打乱了幼儿的分组,弟弟也愿意与哥哥分在不同小组,而不是跟在哥哥身边寸步不离。 借助绘本增强自信,培养自理能力 弟弟因缺乏自理能力,所以很多事情不能独自完成,而是习惯性地跟随哥哥。《我自己来》《能干的豆豆》这类绘本,讲的是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故事。通过阅读绘本,哥哥能进一步发现自身的优点,弟弟也能逐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给哥俩讲述绘本《我自己来》时,看到绘本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提裤子,哥哥一脸高兴地说:“我也会自己穿衣服!”弟弟坐在哥哥身边不说话,我对他说:“二宝,你想不想也像哥哥一样自己会做好多事情呢?”弟弟点了点头。我鼓励道:“你看,这是绘本里的宝宝自己穿衣服的样子,看起来是不是不太难,明天咱们自己试一试,好不好?”弟弟看着我鼓励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第二天,弟弟主动与我分享了早上自己尝试穿衣服的事,尽管没有穿整齐,但勇敢进行了尝试,这一点尤其可贵,我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在更多绘本故事的影响下,哥哥变得更加自信了,弟弟也逐步学会了自己叠衣服、收拾玩具等。 开展“大带小”活动,树立责任感 老师在幼儿园开展了“大带小”活动,组织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小班的弟弟妹妹做一些事情。比如,带弟弟妹妹去洗手,在去户外活动的路上带领他们排好队,做游戏时给他们讲解游戏规则。当大哥哥帮大宝拉拉链时,大宝幸福地笑着说:“谢谢。”然后转身走到二宝身边,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有模有样地为弟弟整理衣服。二宝也说:“我以后也要像哥哥姐姐那样帮助别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助二宝变得主动、开朗,也培养了大宝身为哥哥的责任感。 在园内精彩活动的推动下,哥哥在班里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变得更加自信。弟弟也不再整日跟着哥哥,开始尝试独立游戏、独立进餐,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同时,孩子的改变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哥俩平时是由妈妈和奶奶分别抚养,导致俩人能力出现差距。老师建议妈妈、奶奶二人教育观念要达成一致,对弟弟要多放手,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人要为兄弟俩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比如,和左邻右舍打招呼;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逐渐过渡到走亲访友,或到公园里和同伴嬉戏。尤其是对于弟弟,要鼓励他尝试主动社交,培养阳光开朗的个性。 由于家园的默契配合,兄弟俩都慢慢有所改变,哥哥增强了责任感。弟弟在自理能力增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越来越喜欢表达,当然也不再是哥哥的“小跟班”,而交到了一些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