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才能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之友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一般因人而异,每位父母都有其自己的教育方式,大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二的父母很自然地会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迫使孩子在很多时候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选择和作为。教育不是培养满足自己期待的工具!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学会“退出”可谓是“明智之举”。

      俞敏洪曾在书中讲过自己母亲的故事:当年他创办新东方后,母亲就在新东方边上开了一家小饭馆,照顾他的饮食。不仅如此,母亲还要求新东方所有的员工去她那里吃饭,员工不去,她就在路上大骂。母亲事无巨细地操控自己的生活,让俞敏洪又为难又尴尬,最后下跪请求母亲离开。生活中许多父母,像俞敏洪的母亲一样,不舍得与孩子分离,拉扯操控之间,闹得两败俱伤。

      我虽然是一名教师,但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也不慎掉进了这个“温柔的陷阱”!

      同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做事细心,追求完美之人。生活中事无巨细,一切包揽,这种惯性也毫无疑问地迁移到我对儿子的教育中。

      儿子小的时候,单单一日三餐就像是“三大战役”。一怕吃得慢,二怕吃不饱,三怕掉得哪都是。于是餐桌上喂来喂去、哄来哄去,满屋追来追去、打来打去。这样的“战斗”直至我有一次去外地学习一个月回来后才得以停止。

      儿子上小学了,早晨时间很紧,从我把儿子从被窝里拽起那刻起,儿子便如木偶般由我摆弄:穿衣穿裤、洗脸刷牙、喝奶喂饭、背书包、穿鞋子,依次完成。下午,儿子放学回到家,我又做起了家庭教师,坚守在儿子的书桌旁:取书、削笔、擦错字、提醒坐姿、要求写字端正、耐心讲解难题,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等儿子把作业做完,作业本一扔,我又开始为其检查作业、收拾文具和整理书包等等善后工作。事情到此还并没有结束:晚上八点半,到了儿子上床睡觉的时间,我又忙着帮他洗脸洗脚,脱衣上床,再讲一两个睡前小故事,陪他进入甜蜜梦乡。

      此时的我已是精疲力竭!尽管十分劳累,却又不敢有丝毫懈怠,儿子是我的全部,我要全身心地照顾他的学习和生活。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转眼间,儿子进入了小学二年级。此时,儿子已被我培养成他们班上出了名的“慢羊羊”和“粗心大王”,学习成绩也十分不理想。

      就在儿子读二年级的这一年里,我已察觉到儿子与班上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其身上的许多不良习惯已初见端倪,以致影响到学习。刚开始,我认为是孩子好动、自我约束力较弱等天性所致,于是对儿子进行了一番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约法三章,要求其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时认真检查等。儿子极少见我如此凶恶,吓得脸露怯意,含泪点头,应许一定按我的要求做。可结果不用说。直到有一天,我有事到班上找儿子,他们班上的学生围着我争先恐后地赶着向我汇报:“叔叔,刘麟今天没背完书,被罚扫地啦!”“叔叔,刘麟今天早上来晚了,家庭作业还没交给老师。”“叔叔,刘麟上课玩东西,被老师批评了。”“叔叔……”孩子们七嘴八舌,全然不顾我这个做家长的尴尬和内心那份痛楚。

      “我没有,我没有……”儿子冲那些告状的孩子大声嚷嚷,满腹委屈,极力维护着他那小小的自尊心。

      看着班级荣誉榜上儿子名字后面稀稀拉拉的几颗星星(其中还有一些人情分),我知道他在班上的表现的确不是很好。

      问题出在哪里?

      班主任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如梦方醒。老师说:“俗话说得好,懒家长养出勤快孩子。孩子的许多事,你们做家长的都一一包办代替了,他哪有锻炼机会,你需要学着‘退出’呀!”

      我的孩子应该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此时此刻,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和行为,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孩子年纪不大,但他们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用纯洁的心灵感受这个缤纷的世界。作为家长的我们——孩子的启蒙教育的优先者,应该正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少点儿浮躁,多点儿耐心;少点儿挑剔,多点儿宽容;少点儿批评,多点儿鼓励;少点儿冷漠,多点儿关爱;少点儿包办,多点儿退出。只要是孩子,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等待我们去引导、教育,让他们得到成长。让我们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同时学会适时放手,得体地退出,不再做孩子的“手”,孩子的“脚”,更不要代替孩子的“脑子”。

      看着阳光、勤奋、向上,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儿子,很庆幸自己醒悟得及时,改变得果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主动成长;坏父母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父母与孩子是一场目送,你远远看着他消失在小路尽头,告诉自己,不必追。这,不仅仅是“退出”,更是一场守望,一种成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