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都很害怕“失败”“挫折”这些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常想着为孩子挡风遮雨,让孩子避免失败,避免挫折。但,过多的人为保护却常让孩子身处一方“温室”,让他见不到外面的“风雨”,也不知道如果“风雨来临”,他该怎么办。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抵御风雨的勇气与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容易缺乏抗挫力。 儿童抗挫能力是指儿童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它是儿童适应社会环境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能力,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 那我们该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如何看待“失败”“挫折”“犯错”这些事? 失败是一件可怕的事吗? “我不想扫地,因为我扫不干净。妈妈说,我每次扫地都扫得不干净,还要她重新扫。” “我虽然上次扫地扫得不太干净,还有点儿小小的纸屑没扫干净,但妈妈说,我已经很棒了,我把大的那些垃圾都扫干净了,再努力努力就可以扫得很好啦!” 我们看,这两个孩子其实经历了一样的失败、挫折——扫地没扫干净。但两个孩子面对这小挫折采取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一个孩子,是直接不想再接受挑战,抗拒去做“扫地”这件事,因为他觉得:“反正我做不好。” 第二个孩子,在同样的挫折面前,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觉得:“再努力努力就可以扫得很好啦!” 同样是面对失败、挫折,一个孩子因为畏惧而拒绝接受挑战;另一个孩子则觉得可以通过努力来战胜失败。很明显,第二个孩子面对失败的态度更为积极。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提到过“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她总结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自己做不好那件事;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相信努力会带来改变,他们勇于面对挑战、不惧困难与挫折,做每一件事都觉得是自己的一种成长。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孩子比较偏向“固定型思维”,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把失败视为一个难关,把失败视为自己能力不够,甚至把失败上升为自己“不聪明”“不能干”——“因为我不能干,所以事情都做不好”,然后又从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失败中,反过来印证自己的“不聪明”——“看,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果真是不聪明的”。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失败真的就像他的绊脚石,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重重阻力,是他自信路上的一次次打击。 第二个孩子则比较偏向“成长型思维”,他把失败视为一件很寻常的事,认为自己只是这件事没做好,只是这次没做好,只要通过努力,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把这件事一点点做好。对他来说,失败恰恰是一种前进的助力,失败的过程告诉他,也许这个方法不太对,可以试试别的。于是,他就可以以这种暂时的失败和挫折为起点,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尝试做好一件又一件事。 所以,对于“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失败只是为他排除了一些错误选项,让他更有方向、更为努力地前行。 怎样让孩子觉得失败不可怕?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再回到上面两个扫地没扫干净的孩子身上。 我们看,第一个孩子,他的妈妈对他说的是,他每次扫地都扫得不干净,还要妈妈重新扫;而第二个孩子,他的妈妈对他说的是,他已经很棒了,把那些大的垃圾都扫干净了,再努力努力就可以扫得很好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妈妈在面对孩子“没做好一件事”时,态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位妈妈给予的是否定和不认可,甚至带着一点点的抱怨:“你扫不干净,还要我重新扫。”试想,如果妈妈总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从中得到许多负能量,觉得自己无力、无助、无用,做不好一件事,也容易因此而拒绝挑战。而第二位妈妈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给予的却是鼓励,她会和孩子说:“已经很棒了,把大的那些垃圾都扫干净了,再努力努力就可以扫得很好啦!”这一方面承认、肯定了孩子的努力,但另一方面,她也告诉孩子,他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补足。这就容易帮助孩子养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让他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这件事。 所以,要让孩子把“失败”视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否定自我的阻力。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这样做。 1.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当孩子没做好一件事,感到挫败时,我们应该给予的不是“雪上加霜”的负面指责,而应是积极正向的正面鼓励。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和他说:“我觉得你没问题的,就是一些方法还没有掌握,我们一起来试试,换一种方法会不会更好些?我们只要再努力努力,就可以学会啦!”通过这样的正向语言,激励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 2.注重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些孩子惧怕失败,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过度强调结果,让孩子过于看重结果,“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量淡化“结果导向”,而采用“过程评价”。比如发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就可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的细节;孩子某件事没有做好,我们也可以给予客观的评价,告诉他,这件事中他哪些地方做得不错,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应该在没有做好的地方付出努力,加以改进。 3.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对于孩子来说,他对于失败的恐惧,对于再次尝试的恐惧,往往源于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做好,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有效的支持。比如,对于学龄前孩子不会扫地这件事,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耐心教他,让他知道,大些的纸片应该怎么扫,小些的颗粒应该怎么扫……掌握了具体的方法后,孩子就可以重建新的模式。他会知道我可以,我能行,并能在失败和挫折中看到希望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