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鸡娃”:父母需要“定心丸”

作 者:
袁彦 

作者简介:
袁彦,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学编程、学英语、练书法、下围棋,参加各种培训班已成为许多孩子和家庭的常态。这种“不断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被称为“鸡娃”。网上流传一段话:“上最好的小学,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学,以增加找到‘最好’的工作的概率——一条‘鸡娃’战线由此形成,环环相扣,丝毫不容懈怠。”“鸡娃”的焦虑和紧迫感溢出屏幕。甚至一些父母俨然变成了“直升机父母”:“盘旋”在孩子上空,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

      但事实上在“鸡娃”这件事上,很多家长是一边奋进,一边迷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的那样:“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真实地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特别想让孩子喘口气,又怕喘气的功夫就被别人赶超了;一边抱怨身边的父母太拼了,一边又拿着别人的报班名单进行参照,生怕漏报一个。对家长来说,“随大流”心有不甘、“做自己”又没胆,“鸡娃”的尺度怎么把握,比鸡娃本身更让人焦虑和纠结。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实施,但如何做合格父母,仍是每个父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科学“鸡娃”则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科学“鸡娃”,父母需要一颗“定心丸”。这颗定心丸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父母自己应内心坚定,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清楚自己孩子的天性和特点,并掌握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父母不断地去了解孩子,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

      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前提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前期的付出。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发展理论,个体在婴儿期(0-1岁)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建立信任感。父母应抓住这个敏感期,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信任你,确信你是他的伙伴和朋友,不是他的敌人;你不是他的困难,你是协助他一起来面对困难的,而不仅仅是监督者。父母要了解孩子,要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孩子对事件的看法,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在家长的引导下自己做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认可父母的教育方式,内化父母的价值观。

      懂孩子比教孩子更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几乎成年人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而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实在有限,因而采取的很多方法可能是不妥的。现代父母应该有这种自觉:尊重童年。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以及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自带基因配置和天性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像是一颗种子,天赋各有所长、智力也有差异。如同百花齐放的花园里,有喜光向阳的向日葵,也有喜阴的吊兰;有需要每天浇水的铜钱草,也有10多天都不用浇、浇得勤反而麻烦的仙人掌。但是现在,孩子们被无差别对待,都被放到流水线上,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灌溉和光照(学奥数、学英语、弹钢琴、学编程……)。如果孩子是不喜水、不向阳的那类种子,家长无差别地狠命“鸡娃”就好比给他每天加大灌溉量和光照,这只会让他长得更糟,反而害了孩子。家长与其费劲琢磨辅导班、忙着货比三家,不如花点心思认清自家孩子的天性和认知发展规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而施之。同时,父母要有超越世俗的勇气。譬如传统观点认为,女孩子应该去跳舞,保持姿态优美,可是如果你家女孩就是更喜欢跆拳道,跆拳道比跳舞带给她更大的乐趣,更适合她,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而不是拘泥于“别人怎么看”。

      科学的理念先行

      这主要包括两点:注重内在成长和接纳孩子的普通。

      所谓内在成长,简言之就是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社会比较不可避免,但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在成长。如果一味跟别人比,教育的内卷就会越来越严重,家长和孩子也会越来越焦虑,甚至孩子未来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对“成功”有误解,似乎只有超越别人才是成功,否则就是“平庸”。实际上,“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内在真正需要面对的,终究还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体验生活的自由,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来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未来在社会上会有自己的位置。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圆满自足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哪怕是一件小事,比如收纳,比如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这就是成功,也是幸福的来源。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比尔·盖茨、马云,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家长接纳孩子的普通。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话:“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如果不出意外,我们绝大部分人终将平凡。我们作为父母是否每年在单位都能评为“优秀”呢?那又凭什么要求孩子每次考第一名?永远记住,一个班里只有一个第一名。就算在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也只是千分之五左右,你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是买彩票中大奖的那一个?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要尊重。“鸡娃”成功的案例有,而更多的孩子在这条路上充当的则是“分母”的角色,所以家长务必冷静,别光只盯着“别人家孩子”,须知待在金字塔底下的才是绝大多数。正确的教育观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健康、美好的小草。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具备成为大树的潜质,父母去顺应并助力就好。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家长的使命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帮他找到适合他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