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孰对孰错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生活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你认为孩子可以惩罚吗?

      有一个孩子说,他家有一个“镇我之宝”。如果他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这个法宝来惩罚他。这个所谓的“镇我之宝”就是一根戒尺!

      父母到底可不可以惩罚孩子呢?要想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惩罚”是要符合心理学原理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家长不会“惩罚”孩子。

      惩罚孩子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基于心理学的“负面反馈机制”。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设计了一个“斯金纳箱”。他在研究中做了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只老鼠和一个简单的通电按钮,实验中,斯金纳分别对老鼠的行为进行了两种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

      什么是正强化?环境中某种刺激会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时,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例如老鼠一按压杠杆就会得到食物,重复次数多了,因为老鼠不断得到“正面反馈”,因此它的行为得到了正强化。

      什么是负强化?环境中某种刺激会减少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时,此种刺激就是负强化。负强化通常是一种厌恶刺激,所以会造成机体的回避行为。例如:老鼠一按压杠杆就会被轻微电击,一旦停止按压杠杆,电击解除。重复次数多了,因为老鼠不断得到“负面反馈”,因此它的行为得到了负强化。

      心理学的厌恶疗法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和负面反馈而产生的。所谓厌恶疗法就是帮助某人戒除某种行为,让他把原本上瘾的行为和某种令他厌恶的一些刺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厌恶性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戒除这个负面行为的目的。

      惩罚孩子、剥夺孩子的某种权利、让孩子离开某种环境……都是厌恶刺激。但是这种厌恶刺激要达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是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的。符合这些条件了,孩子的负面行为会终止;不符合,孩子和你的关系变得更糟,孩子的负面行为却会继续,即便停止也是暂时性的。

      厌恶刺激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厌恶刺激一定要及时,这是最重要的

      只有在孩子刚做了负面行为的当时,给他厌恶刺激,他才会在大脑中建立神经元连接,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孩子用手去摸电源,当他手一伸,你立即上去把他的手打到一边,这就叫及时。但假设当时你不在场,孩子的奶奶在家带孩子,他用手去摸电源了,等你下班回来以后,从奶奶口中知道这件事,就在孩子的小手上啪啪拍了几下,这个时候的厌恶刺激,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会觉得莫名其妙,就算孩子头脑当中明白你为什么打他,但是他依然有可能感觉你针对的是他这个人,最终孩子会对你很愤怒,并不会反思他不应该做的那件事。

      第二个条件,平和的情绪

      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是终止他的某种负面行为,而不是为了增加孩子的痛苦。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停止某种负面行为,就需要保持平和,否则我们的负面情绪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带离当前目标,让他一直没有机会体验自己的错误,而是浪费精力疲于应付我们的负面情绪。这种愤怒的惩罚只会增加孩子的内耗,对修正他的行为没有帮助。当我们情绪失控时,孩子也会感觉惩罚就是为了让他受苦,孩子对我们的愤怒也会增加。

      第三个条件,明确需要终止的行为

      厌恶刺激可以产生厌恶性的条件反射,所以,如果你使用得不恰当,最后不该终止的终止了,该终止的却没有终止,这样对孩子得不偿失。

      大家看看下面的例子,判断一下哪个需要终止,哪个是不需要终止的。

      孩子摸电源、孩子骂人、孩子带有攻击性地打人、孩子吃饭、孩子学习、孩子读书……

      很显然,这些事件中“孩子摸电源、孩子骂人、孩子带有攻击性地打人”是需要让孩子终止的行为。而“孩子吃饭、孩子学习、孩子读书”这些事情是不能终止的。如果要使用惩罚,在需要终止的事情上才能够适用。

      有人会问:“难道孩子该做的事情没做好,我也不能惩罚吗?比如写字写得很乱,我不能惩罚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孩子该做的事情没做好,往往是因为他的技能不足,比如时间管理的技能不足,或者专注的技能不足……当孩子技能不足,只能依靠有效的训练来提升技能,惩罚是没有意义的。

      即便我们罚孩子抄写作业,表面上看起来是增加了孩子练习的机会,但实际情况却是孩子在受罚的心境里做练习,往往会更加厌恶自己原本应该做的这件事。所以,对学习的主动性反而会越来越弱,甚至停止。

      第四个条件,需要让孩子明确被惩罚的原因和目的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抬手就是一巴掌,打完以后,孩子只知道家长生气了,却不知道自己被打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有一次,我问一个孩子:“你为什么哭?你爸爸妈妈为什么打你了?”孩子非常愤怒地说:“我爸我妈发神经了!”孩子只知道爸爸妈妈不让他在马路上跑,却不清楚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是什么。

      所以,我们不但要让孩子明确为什么他要受到惩罚,还要让他明确具体的做法。例如孩子在马路上乱跑,我们可以情绪平和地立刻惩罚他在路边人行横道上站5分钟,具体地、清晰地告诉他:行人坚决不能在马路上乱跑,只能走人行横道。如果做不到,就要立刻停止前进。

      孩子终止了错误行为,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