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健康的家庭就是要每个人各归其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采访对象:

      陈默,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特聘督导,前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著有《孩子你怎么了》《家有幼儿》《家有小学生》《家有中学生》《班主任学生管理训练手册》。

      心理标签:

      妈妈不错位,爸爸不缺位,老人不越位,只有每个人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我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30余年,累计进行过近万人次心理咨询。特别是2000年后,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探究,我发现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庭的问题。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各司其职,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妈妈不错位,让孩子拥有心理弹性

      “今天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你听懂了吗?作业写完了吗?这次考试比上次低了一分,我再出几道同类型的题你做一做……”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家庭中,孩子学习的主要管理者是妈妈。只要见了面,妈妈三句不离学习,即便刚开始说的事与学习无关,最后也能绕到学习上。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的家庭文化渐渐走向畸形。有些孩子说,自己有妈妈,但好像又没有妈妈。因为在孩子心中,妈妈已经不是妈妈,而是老师和监工。这种家庭角色的严重错位,使得孩子长期承受很大压力,引发考试焦虑、厌学等各种问题。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很多妈妈因此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却搞混了教育的先后顺序。妈妈首先要做一只张开翅膀保护孩子的“老母鸡”,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再去做理解孩子的知心大姐姐,最后才有可能成为引领他的人生导师。

      “老母鸡”的职责,是让母爱回归到最初的柔软和本能,照顾孩子的生活和情绪。孩子睡不着,拍拍他的后背,唱一首摇篮曲;孩子胃口差,做些他喜欢的饭菜,为他调理脾胃;孩子生病了,陪在他身边悉心照顾;孩子不开心,哄他开心……当妈妈忘记自己最根本的角色功能时,孩子必然深受影响。

      而造成母亲角色错位的原因,往往与焦虑心态有关。10个焦虑的家长中,9个妈1个爸,因为管得越多的人越焦虑。为什么焦虑呢?其背后的共性原因是还没有达到精神、灵魂层次的高度。上升到高层次后,我们的格局变大,就会把目光聚焦于公共事务的思考,不会过分纠结于个人利益的得失。

      当然,这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达到。达不到的人做什么都焦虑,孩子的学习便是浓缩焦虑的点。这份焦虑折射到与孩子的互动上就是不停地催逼。我曾经问过不少孩子:“妈妈讲的哪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快点儿,快点儿。”这是大多数孩子的回答。

      如果长期被催逼、被拿来与他人做比较,孩子会失去心理弹性,容易走极端。一个极端是患上强迫症,过分追求完美,字要写得像印刷体一样,考不到100分就嚎啕大哭。但大多数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厌学,丧失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什么都不想干。

      有一次,我们心理咨询室接待了一个女孩。一见面,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求助:“陈老师,您帮帮我,怎么可以不懈怠?”她是一名高二学生,成绩多次获得全校第一,最大的快乐就是拿到好名次。但现在的她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内耗严重,原因是她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放松,即便和妈妈聊半小时天也不行。

      妈妈也觉得女儿的状态很不对劲儿。我详细询问过往的经历,发现这是一个长期焦虑的妈妈,从小学开始就为女儿报了各种补习班超前学习。小学毕业时,她甚至让女儿超前学了初二物理。“我的孩子永远在前面,别人才会赶不上。”母女俩唯一的共同话题就是学习。

      对于这种案例,只能从颠覆认知入手。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和严重后果,“再这样下去,孩子轻则不上学,重则进精神病院”。我建议妈妈不要再插手孩子的学习,顺其自然,只负责照顾好孩子的基本生活及情绪。后来,女孩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能够接纳自己,正确看待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要想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妈妈一定要回归本位。首先,做一个会“疗伤”的妈妈。当孩子在外遇到压力和挫折时,为他遮风挡雨。比如孩子沮丧地回到家,妈妈关心地问:“你怎么啦,是不是在学校不开心?”“老师让我抄5遍单词!”“换成妈妈也会不开心。但你看老师让你抄单词也不全是坏事呀,你现在写得又快又熟练。”妈妈的话及时疗愈孩子所受的伤,起到加油站的作用。第二天,孩子就能照常开开心心去上学了。

      其次,做一个“定海神针”型妈妈。妈妈要修炼自己,战胜焦虑。妈妈的情绪是家庭的魂。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能让所有家人安心。如果妈妈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整日与丈夫争吵,孩子会想:都是我的错,我要是学习好,更优秀一点儿,他们就不会吵了。于是,他陷入无尽的自责和压力中,学习更加搞不好。

      当妈妈不再扮演老师和监工的角色,而只是一位陪伴孩子的贴心人时,孩子才能从她这里找到温暖和眷恋,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爸爸不缺位,激发孩子向上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介入是指在场,即使人不在,角色也要在,位置也要在。爸爸的参与会让原本以妈妈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多了规则感和新视野,让孩子感觉到抗衡的力量,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