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时期,别让孩子“孤立无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家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三年来,伴随疫情的次生影响,未成年人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痛心之余,我们不禁思考,在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的背后,是否有迹可循?是否能够在这些青春年华步入“陨落”误区之前,及时发现、尽早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大课,它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未成年人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常常无法自我调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的鼓励和关爱,也需要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和临床医生介人,共同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近日,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在采访中给出了专业性建议和指导。

      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压力过大,易形成扭曲的人格

      《教育家》:陆院长,疫情三年,很多人不同程度出现各类精神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出。您曾经说过,疫情后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增加了30%,面对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陆林:疫情防控期间,儿童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上网课,不能外出与同龄人交流,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沉迷于游戏、手机,网络成瘾的比例明显增加,长期居家也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者被父母严格监管,使得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父母及教师要储备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儿童心理指导。学校要重视心理环境建设,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少年儿童自由健康地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惑,老师、家长要适时给予正确指导,培养他们接受挫折的能力和乐观的进取心,帮助他们提高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能力,可以通过读书、讲故事、做小游戏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是保持规律生活,适度减压,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另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减缓压力的方法,适当增加户外运动释放压力,舒缓心情。

      三是营造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儿童青少年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平等的沟通以及发自内心的赞赏。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常常取决于家长目标期望值的大小,太大的压力易形成扭曲的人格。

      要读懂孩子的“偏差行为”

      《教育家》:我们梳理儿童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发生的极端事件后,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学生做心理健康筛查时,是趋向正常或无异常,但在这些学生中,为什么还会发生令人心痛的事情?又该如何避免?

      陆林:一方面,心理健康筛查准确性的基础是被筛查者填写了真实情况,一些孩子即使发生了抑郁等心理问题,也不愿意让老师、家长或者同学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害怕会受到歧视,尤其是父母管教过严、与父母缺乏交流,遇到委屈不能及时得到家庭温暖的孩子,有可能会隐瞒真实情况,选择虚假回答,从而无法有效筛查。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心理尚不健全,生活经验也不足,日常生活中因父母溺爱保护没有遇到什么挫折,但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较大的挫折失败时,无法做到自我调适,容易走极端。

      加强家校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极端事件发生。要警惕不当家教模式,过度重视会给孩子带来负性压力,过度忽略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当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消除成长隐患。过度严厉或溺爱都不是恰当的教养方式。

      要读懂“偏差行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的需求高,“偏差行为”有可能是孩子在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时的一种表达信号。在日常与父母和老师沟通少、容易被忽视的孩子,可能会希望通过做出一些“偏差行为”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重视。父母要尽量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理解他们的委屈、愤怒、难过等情绪,一起面对问题,避免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另外,还要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行事有依有据,做到自我约束。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行止有度,被孩子指出自身不足时,不要拿权威压制他们,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必要时,一定要寻求心理医师和精神科医生帮助,儿童青少年在发生极端事件之前,往往有情绪失落、易与他人冲突、自伤自残等行为,如出现上述行为,家长需要及时带他们寻求心理医师和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要重视孩子的行为发生突然改变

      《教育家》:儿童青少年在心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判断?家长和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已经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会有哪些异常行为,临床上如何进行干预?

      陆林: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有很多,如果没有明确缘由,孩子的行为却发生了突然的改变要尤为重视。比如: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人事和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不能融入同龄群体,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沟通;厌学,经常离家出走或逃学;持续紧张不安,入睡困难,易醒;无故悲伤或者时常有无力感,每天不想活动;频繁打架,胁迫、恐吓他人,愤怒时毁坏物品;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有自伤行为或流露出自杀的念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