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技术要素市场是从技术开发到技术流通再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全过程和全组织相互关系的总和[1]。我国技术要素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优化技术要素流通和配置,促进技术要素参与生产和经济建设,有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但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相比,技术要素市场运行效率偏低[2],其高风险性、正外部性等属性特征使市场发展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既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又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干预。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发展技术要素市场”,通过技术要素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理解技术要素市场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动态调整关系,对于构建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对我国技术要素市场的研究多基于经济学制度变迁视角和效率视角。①制度变迁视角。杨继绳[3]指出,只有通过“物化”使技术成为具有经济职能的商品,市场发展才具备外部诱导因素;陆建人[4]认为,“物化”需要具备两个社会条件,即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由于改革开放后出现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所以技术要素市场的出现就成为必然;林毅夫[5]利用“需求—供给”经典框架说明经济主体需求促进技术要素市场的产生;邓练兵[6]、朱雪忠等[7]通过对40多年政策进行梳理,认为我国技术要素市场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②效率视角。隋立祖等[8]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阐释技术交易难以定价、技术非竞争性导致技术交易的单一买卖模式,发展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等多种模式,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董亮等[9]从社会分工理论出发,指出我国企业研发链条过短、专业化经济效应不足阻碍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宋丕丞[10]、刘凤朝等(2018)指出,中介机构、市场信用体系通过技术要素嵌入性、信息不对称和复杂性对技术转移起调节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市场不确定性影响,支持市场功能发挥;金通等[11]、朱诗怡等[12]认为技术要素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但经济学取向下相关学者将研究重心聚焦于理想化、启发性虚构和经验主义条件,而不是市场内在机制,由此遮蔽了市场多样性、复杂性和演化性特征,未阐释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复杂形态、运作机制等现实问题。市场社会学致力于考察动态、复杂、异质的真实市场形成过程,驳斥了经济学市场研究追求的同质性、抽象性和完全理性问题[12],为本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鉴于此,本文基于市场社会学视角构建技术要素市场分析框架,探究技术要素市场从何而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1 技术要素市场演化多维分析框架 1.1 市场社会学研究综述 市场社会学理解市场的理论基点源于Granovetter[13]提出的“嵌入性”思想,其认为市场本质上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与诸多社会性因素的互动和历史流变中诞生。以往研究主要关注3种市场形塑力量:一是网络嵌入,这一立论主张市场嵌入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即社会结构,由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联系生成[14]。社会网络一方面通过建立信任机制、避免不确定性因素和机会主义行为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状态[13],另一方面网络关系特征影响市场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进而决定市场资源分布和流动[15-16];二是文化嵌入,文化是长期内生或外生于市场、内化于市场行动者的“有情境约束的理性”[17],在市场中扮演规制作用和形塑作用[18];三是国家嵌入,国家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通过构建产权、治理结构、交换规则改变市场博弈秩序。如果缺乏国家干预和控制,市场将陷入霍布斯式无序状态[19]。但随着市场发展,有学者意识到这种分割对市场的解释力不足,开始主张综合研究范式。Fligstein等[20]将国家和文化整合在一起,提出研究市场稳定状态的“政治—文化”框架;符平[21]提出分析我国地缘性专门市场的“政治—结构”理论框架;Beckert[22]构建“制度—网络—认知”互联模式,阐述资本主义市场应该如何型构的问题。 综上所述,Granovetter[13]深入阐明了社会性因素作用于市场的因果关系链,表明市场是经验范畴的社会实然,对本文具有较强启示意义。然而,中国技术要素市场作为市场社会学实践的新空间,需要对已有范式进行调整,以增强其现实适用性。 1.2 多维整合框架构建 首先,技术要素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概念,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型目标,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7],因此政府嵌入是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基础;其次,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解释包含价格机制和网络理论,技术要素市场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不完全性合同,价格机制很难如同在商品市场一样运行。而且,技术要素作为中间产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存在长期互动关系,所以多数交易并不是通过价格竞争实现的。网络理论认为,市场生产、分配与消费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在谈判、讨价还价、立约、相互关系调整中得以运行[23],一方面弥补了价格决定论对技术要素市场解释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构建了市场的社会性结构;最后,技术要素市场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互动,市场决策受个人经验、认知、文化、能力、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以行动者嵌入响应文化、心理和能力嵌入,将利己动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动机的政府联系在一起,能够突破静态模式,真正实现分析框架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