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感恩教育,多半教出“白眼狼”

作 者:
紫荆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女人观天下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果父母心甘情愿地为孩子付出,不求回报,孩子会感觉幸福,并努力学习,感恩父母;如果父母带着委屈的情绪为孩子付出,不断索求回报,孩子会感受到沉重的压力,甚至拒绝接受父母的好意。

      为什么孩子不领情?

      在新学期开学的家长会上,班主任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以激励孩子刻苦学习。邓女士不敢怠慢,当天晚饭时就迫不及待地对女儿秋秋实施感恩教育。

      邓女士把一块排骨夹到秋秋的碗里:“我小时候可吃不到这么好的排骨,这是菜市场里最贵的黑猪排!”

      “谢谢妈妈!真好吃!”秋秋一边礼貌地回应,一边把排骨送进嘴里。

      邓女士意味深长地说:“如果小时候能吃到这么贵的排骨,我一定能考上名校,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秋秋连忙把一块排骨夹到妈妈的碗里,安慰道:“妈妈多吃点,弥补弥补。”

      邓女士把排骨又夹给女儿:“现在补还有什么用?真要补的话,你就用功学习,用好成绩来弥补妈妈的缺憾吧。”

      秋秋愣住了,她听懂了妈妈的意思。

      “爸爸也不容易。”邓女士越说越动情,“上周,他痛风没有痊愈就一瘸一拐地去上班,所以你要……”

      “我要感恩,我要努力学习,我要用好成绩报答你们!”秋秋没好气地抢过妈妈的话头,“我成绩不好,辜负了你们的付出,对不起,以后不要买这么贵的排骨了,我不配吃!”

      秋秋说完,径自冲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邓女士看着同样目瞪口呆的丈夫,半晌才说:“我的感恩教育都快把自己说哭了,为什么孩子不领情?”

      感恩回报有多种方式

      舍得为孩子付出是父母的本能。如果父母付出时心甘情愿、不求回报,那孩子就能获得恩情的滋润,自然而然会用行动感恩父母。反之,如果父母带着自我牺牲和委屈的情绪去付出,孩子只会感到沉重的压力。

      只要换位思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比如,你和同事一起乘出租车回家,同事慷慨地付了车费,你一定心怀感激,思量如何回报。第二天,同事要求你给他买午餐,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昨天替你付了车费,你要懂感恩。”你不接受这样的“绑架”,说中午有事,不能效劳。同事马上翻脸,骂你是白眼狼,你是不是想掏出昨天的一半车费,甩到他脸上?

      同理,秋秋愤然离席,在父母看来是不领情,其实是不堪忍受父母的“绑架”。父母要求秋秋用好成绩来“还债”,秋秋不可能马上做到,以后也未必能做到,所以她只能用愤然离席的方式逃避。

      有时,孩子不表达感恩之情,并非不懂得感恩,而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秋秋主动给妈妈夹菜,并出言安慰,就是在感恩,可惜妈妈只盯着学习成绩,没有看到秋秋的善意。

      父母刻意的感恩教育,往重处说,是向孩子传达“施恩图报”的市侩逻辑。对孩子实施道德绑架,是对父母无私之爱的亵渎,是对纯洁的亲子关系进行低俗的物化,很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真正的感恩教育

      孩子成长的逻辑是:我爱,因为我被爱过;我感恩,因为我被善待过;我尊重,因为我被尊重过。没有被父母爱过、尊重和信任过的孩子,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自爱、自尊和自信。所以,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有感恩之心,不是刻意提醒,而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即只关注自己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享受付出带来的充实感,不图回报。

      有时,为了消除孩子急于回报的心理压力,父母还要刻意淡化自己的付出,甚至刻意地不付出。比如,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向你求助。你不责备、不代劳,而是耐心地引导孩子把题目仔细读两遍,不着痕迹地启发他换一个思路。在孩子苦思冥想的时候,你倒杯茶,静静陪伴。当孩子终于攻克了难题,你赞赏:“你还真是一个对作业负责任的孩子!”

      再比如,周末的下午,你正在家加班写工作汇报,孩子问你有没有时间陪他下楼练习运球绕杆跑。如果你想为孩子付出,就要克制卖人情的冲动,对孩子说:“正巧我想活动活动,走,下楼玩玩去!”这是刻意淡化自己的付出,在有效帮助孩子的同时,不着痕迹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轻装上阵。

      请相信,孩子不会忘恩负义。相反,他会从你身上学到不着痕迹地付出,无条件地接纳家人,这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