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对利润表“净利润”项目和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下简称经营现金净流量)项目的金额已经成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必由之路,但究竟应该从哪些视角进行比对、通过比对能够获取哪些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从实务角度而言,恐怕就仁智各异了。本文拟谈谈笔者对此话题的思考,与同行们一同探讨。 一、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相互关系的简要概述 笔者习惯于将净利润(以下简称前者)与经营现金净流量(以下简称后者)的相互关系描述为:有关联、不相等、调整后应相等。 两者之间之所以“有关联”,是因为两者均与经营活动相关,前者反映的是经营活动实现的净损益情况,后者反映的是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状况;两者之间之所以“不相等”,是因为两者遵循不同的计量基础,前者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后者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对同一交易事项的确认和计量,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存在时间或金额上的差异;两者之间之所以“调整后应相等”,是验证两者之间是否维系固有勾稽关系的技术性需要,如果在净利润金额基础上经过规定路径的调整后,所得金额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相等,就意味着两者之间维系着固有的勾稽关系,反之,就意味着利润表或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存在技术性差错。 既然不相等是两者金额之间的常态,那么,透过两者之间的不同相对状态,能够获取哪些重要信息呢?人们围绕两者金额之间的相对状态,达成了哪些共识呢?业界普遍认为,当后者大于前者时,通常意味着企业净利润的含金量比较高、现销能力较强、商业信用利用得较为充分、会计政策较为稳健;反之,当后者小于前者时,通常意味着企业净利润的含金量较差、赊销占比较高、商业信用利用得比较欠缺、会计政策较为激进;当前者金额为正数,后者金额为负数时,通常意味着企业赊销政策极端冒进或者货款回收不够理想,也有可能存在利润操纵之嫌。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各自存在“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两类“兜底性”项目,实务工作中,通常会出现通过操纵“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来虚增或粉饰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现象,借此来迎合业界所达成的上述共识。各类报表阅读者要有意识地获取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关于“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的相关陈述与说明,以便从中甄别出“蛛丝马迹”,尤其在这两个项目的绝对金额较大时,更应紧盯不放。当后者与前者相比的倍数值较大时,如果在下一会计年度的年初出现集中大额支付关联方应付款项的迹象,通常就意味着上年度经营现金净流量存在被粉饰的可能性。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财务报表分析实务中,对于业界围绕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之间相对金额状况所达成的共识,也不宜做绝对化认同或片面化理解。有些行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除了依循上述业界共识,分析同一会计期间的净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外,还需要通过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识别出该行业(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季节性特征,进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判断。 此外,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部分高科技企业的主要客户是依托财政拨款运行的行业主管部门,鉴于各级财政拨款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季节性特征,在分析此类高科技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有必要兼顾其季节性特征做出综合研判。 二、交叉比对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的相关联项目,获取有用决策信息 除了直接比对净利润和经营现金净流量外,通过进一步比对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的相关联项目,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有助于决策的有用信息。 通过比对利润表“营业收入”项目的金额和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金额,可以对企业销售业务获取货币资金的能力做出研判。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表明企业销售业务非赊销占比较高、销售业务变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较强;如果后者小于前者,就表明销售业务赊销占比较高、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较弱、销售业务变现能力较差、货款回收不够理想。如果各会计期末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在逐年上升,就表明企业货款回收能力在逐步恶化,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在逐步增大。 通过比对利润表“营业成本”项目的金额和现金流量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的金额,可以对企业运营效率和货币资金周转能力做出研判。如果后者大于前者,通常就意味着企业运营效率相对较低、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衔接不够顺畅。如果各会计期末存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逐年上升,就表明存货增长占用资金过多、市场风险在增大。 通过比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百分比和毛利率,可以对毛利率的含金量做出研判。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意味着企业毛利率的含金量较高、商业信用利用得较为充分、面对客户或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意味着企业毛利率的含金量相对较低、商业信用利用得较为欠缺、面对供应商或客户具有相对较弱的话语权。 三、关注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之间的调节信息,深度挖掘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