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产品进口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知识溢出效应

作者简介:
郭佳宏,马佳卉,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马佳卉,贺灿飞,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郭佳宏(1994- ),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guojiahong@pku.edu.cn 通讯作者:贺灿飞。E-mail:hecanfei@urban.pku.edu.cn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展示了中间产品进口空间演化格局,在全球—地方互动理论背景下将外部知识输入、本地知识吸收、本地知识扩散3个环节联系起来,重点关注中间产品进口视角下本地与跨区域知识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渠道,探索依托中间产品进口驱动价值链攀升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中间产品进口具有本地与跨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必然发生,其与地方中间产品进口的贸易类型、来源国类型紧密相关;中间产品进口的溢出效应影响渠道包括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直接效应通过进口替代直接使用进口中间产品提高生产率,提升地方出口竞争力,而间接效应通过中间产品其内含的研发成果实现技术溢出,这一渠道可能存在陷入全球化低端锁定的风险。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3 年 02 期

字号:

       郭佳宏,马佳卉,贺灿飞.中间产品进口时空格局演化及其知识溢出效应[J].地理科学,2022,42(12):2085-2096.[Guo Jiahong,Ma Jiahui,He Canfei.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intermediate product imports and its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2,42(12):2085-2096.]doi:10.13249/j.cnki.sgs.2022.12.005

       修订日期:2022-01-15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22)12-2085-12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承接了大量消费品的生产加工环节。作为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典型模式,以装配制造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口中间产品、装配加工、制成最终产品、出口至目的国。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间产品进口国,随着中间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口种类不断增多,立足中间产品进口探讨其地方效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中间投入品进口的知识溢出效应,实现地方产业升级,由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成为贸易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问题[1~4]。

       现阶段学者们围绕中间产品进口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然而仍存在尚未涉及的空白:首先,现有关于中间产品进口的研究多聚焦于对企业尺度甚至更微观的工厂尺度的效应,关注中间产品进口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提升[5~11],而忽视了中间产品进口对多尺度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其次,少数研究对于区域尺度上的进口中间产品进行了研究,但少有提及知识溢出效应[12],也未对具体渠道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地理中认知邻近的概念[13,14],对区域尺度中间产品进口溢出效应发生的渠道进行研究,尝试补充相关理论的缺口;再次,区域发展的动力来源一直是经济地理探讨的重要问题,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要素包括知识、资本、制度等[15],中间产品进口恰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因素,为本地企业输入互补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生产[16~18],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而现有演化经济地理文献多聚焦区域出口行为,对于外来知识的吸收过程关注较少,忽视了进口为区域带来的知识溢出;最后,集聚外部性理论中探讨的知识溢出多指集群内部的知识[19~21],而对于外部知识在集群中的扩散关注较少。中间品共享是集聚外部性的重要方面,进口中间品可能引发的知识溢出效应也是外部性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分析来研究区域及周边区域对外部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情况进行补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外联系、本地与非本地要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方产业演化,本地与非本地联系对区域发展路径的综合作用得到更多关注。中间产品进口贸易是典型的“全球—地方”互动要素,如何优化地方进口中间产品结构与质量,恰当引入高技术进口品、充分挖掘和吸收外部知识溢出,是新时期提升地方能力和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问题。着眼于中国增强贸易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以中间产品进口视角切入,从地级市尺度入手研究中间产品进口对本地与邻近城市出口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一步补充了中间产品进口作为一种外部知识对于多尺度区域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通过将外部知识输入、本地知识吸收、本地知识扩散3个环节联系起来,系统剖析本地与非本地要素的互动,扩充了中间品贸易以及区域发展动力路径相关研究。

       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说

       1.1 中间产品进口的本地与跨区域知识溢出

       在全球生产分割和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国家和企业通过产业上下游关系产生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系[22~26],全球生产分割推动着跨国家的共同技术进步[27,28]。中间产品进口是典型的外部知识。中间产品进口作为重要的外部知识输入区域后,首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本地知识溢出体现在两个方面:进口数量效应和进口种类效应。中间产品作为一种企业投入,其成本十分重要,当中间品进口量增加或进口成本降低时,中间产品进口有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29]。除了通过贸易额体现的进口数量效应,贸易地理中的知识溢出存在进口种类效应[30]。进口产品种类内生决定了出口产品质量,Grossman等通过内生增长理论证明了产品种类的增加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1]。相较于进口产品贸易额,进口中间产品种类越多,越能够实现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的结合,从而提升进口地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一方面,进口企业通过解放自身生产力投入到利润更高的生产环节中去;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进口中间产品填补要素和技术上的缺陷,从而生产新产品。

       区域吸收新知识后,本地已吸收的技术知识会通过地理边界进一步向邻近区域扩散。进口中间产品对邻近地区的出口影响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一方面,中间产品在产业链中作为投入品进入下一阶段生产,因此其特异性低于最终产品,能够实现跨区域应用;另一方面,中间产品进口往往是由以贸易导向的需求引致,中间产品进口过程中的供需关系以及供应商等信息均可以隐形知识形式跨界传播,对邻近地区出口产生正向影响。假设1:进口中间产品种类和贸易额对出口均存在溢出效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