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与长三角一体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 200020),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安徽人是近代上海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数比例仅次于江苏、浙江。最早与上海地区发生联系的主要是徽州人,其次才是皖中、皖北人。安徽人在上海的职业分布相当广泛,包括商业工业系统、教育文化系统等方面,在两方面都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而特殊的政治舞台,是很多安徽人抒发政治理想、施展政治抱负、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人。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上海大学,内以安徽人特多。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安徽人以其灵动性、亲和性与创新性,成为最积极的力量。近代上海安徽人,表现出勤劳笃实、识时顺变、商儒兼重与家国情怀的特点,在近代中国历次进步运动中,都有独具特色的贡献,也使得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中,融入了强烈的安徽色泽。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字号:

       DOI:10.3969/j.issn.1002-1698.2022.11.009

       安徽人是近代上海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上海城市发展、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政治演进等方面,领异标新,创榛辟莽;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同舟共济,造福桑梓;不畏强暴,忠贞爱国,取得了无可替代、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实践,极大地丰富、提升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密切了安徽与上海地区的联系,强化了长三角地区一体性,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注入了充满时代特征的新鲜内涵。

       一、近代上海的安徽人概况

       近代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安徽人在上海移民中,名列前茅,通常排在第三或第四位。

       近代上海到底有多少安徽人,向无确切的统计数据。上海公共租界自1885年开始有居民籍贯统计,华界自1929年开始有此类数据,法租界则一直没有此类数据。按照已有的数据估算,1885年,上海安徽人不超过1万人,1900年不超过2万人,1910年,不超过5万人。1907年,日本东亚同文会发行的《支那经济全书》记载:“光绪晚年,徽宁帮商人活动于上海者仍不下4.5万人”,①这个数据系据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学生调查所得,较为可信。民国以后,上海安徽人增加较快,1915年约7万人,1925年约10万人,1935年约15万人。1924年,安徽旅沪同乡会成立时,自称上海安徽人“绅商学工,无虑十余万人”。②民国年间,安徽籍占上海城市总人口的3%左右。③

       近代上海各地移民中,比起江苏人或浙江人,安徽人似乎不算太多,但是,比起其他省籍,安徽人还是很多。以1935年而论,上海公共租界与华界的安徽籍移民共122682人,仅低于江苏籍(1389035)、浙江籍(773487),高于广东籍(108325)、山东籍(47783)及其他省籍。④1950年,上海安徽籍人口118567人,排在江苏(2393738)、浙江(1283880)之后,略低于广东籍(119178),但高于山东(109925)、湖北(38524)、福建(23820)、江西、湖南、河南等其他省籍。⑤

       上海安徽人众多,是由沪皖之间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的联系决定的。

       众所周知,上海作为省一级行政单位,即上海市(初称上海特别市,后改上海市),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于同年7月7日才设置的。那以前,上海本属江苏省松江府的一个县。而江苏省与安徽省,350年前还是一家,属于同省,即江南省。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始于元朝。元初,行省本是朝廷外派机关,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将全国分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称十三省)、关西七卫等行政区域,两京即北直隶与南直隶,南直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范围。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一分为二,即江苏、安徽二省,江苏领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扬州、淮安、徐州八府,以及通州、海州、太仓三个直隶州;安徽领安庆、徽州、宁国、太平、池州、凤阳、庐州七府,以及滁州、和州、广德三个直隶州。

       江苏、安徽,壤地相连,人员相通,文化相近。南直隶、江南省时代,首尾近四百年,今苏、皖、沪地域本归同一行政机构管辖,自不用说,即使苏、皖分置以后,行政联系依然极为密切。安徽设省以后,其省会最初寄设在江宁即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才迁到安庆。清朝地方行政长官有总督、巡抚两种。巡抚每省一人,总督通常是两省或三省共一人。自乾隆朝开始,全国按区域设立八总督,即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增设东三省总督。两江总督辖制范围覆盖江苏、安徽与江西三省,治所设江宁。这就是说,即使在苏、皖分置以后,在总督这个层面上,它们依然属于同一个行政长官管理。这就像两兄弟分家了,但还在同一个宗族里,族长还是同一人。

       此外,苏、皖分省以后,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依然没有分理,即乡试。科举考试时代,乡试是地方最高层次的考试,一称省试,考取者为举人。一般省份,乡试都在各省的省城举行,如浙江在杭州,山东在济南,但是,安徽设省以后,乡试依旧在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雍正年间,安徽士子曾奏请在安徽单设贡院,与江苏士子分开考试,但被朝廷驳回。于是,我们看到,自明至清,直到1905年科举考试终结,苏皖两地成百上千的应试士子,都是在南京同一贡院参加乡试的。苏州才子唐伯虎,《儒林外史》作者、全椒人吴敬梓,大学者、休宁人戴震,常熟状元翁同龢,南通状元张謇,新文化运动旗手、怀宁人陈独秀,参加乡试都是在同一贡院。

       江苏、安徽两省的这种行政一体、乡试同院的特性,对于加强苏皖经济联系、人员往来与文化认同,相当重要。在安徽文化人心目中,南京从来不是外省地盘,而是本地文化中心。当然,明清两代的绝大部分时段,徽商到南京、扬州、常州、苏州、松江等地,也都是在省内流动。这种地缘、行政与文化的一体性或密迩性,为近代安徽人流动到上海,提供了远较福建、河南、山东等省人更为厚实的基础与有利的条件。

       安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禀赋与人文风习各具特色,与上海地区联系也有所不同。淮河、长江由西向东贯穿而过,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地块,即皖北、皖中、皖南。皖北地势平坦,饮食、语言文化方面与山东、河南联为一气。皖中属于南北方过渡地带,语言文化方面与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相近,通行江淮官话。皖南则是小桥流水,江南水乡。就与上海地区联系而言,由南而北,呈递减趋势,皖南最早最强,皖中其次,皖北又次。就行政而言,安徽也曾被划为皖南、皖北两大块,以长江为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