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环保平台强势崛起。依托庞大用户基础,这类平台设计了一套将普通人纳入“碳交易”体系当中的游戏系统,以期实现自身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平台地位。“碳交易”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应对全球变暖的市场化交易方案,即市场主体依托一定的法律、规则,对碳排放量进行定价,将其包装成一种资产或“商品”,建立相应的市场进行交易买卖,以此来促进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减排,遏制气候变暖,“蚂蚁森林”是其中的代表案例。依托支付宝在中国社会所扮演的“基础设施”角色[1],通过“数据化”“游戏化”等平台机制,蚂蚁森林正在构筑一套基于平台化逻辑的环境话语,也使原本具有商业属性的“碳交易”变得“日常化”,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平台”[2]。 例如,用户在支付宝平台中基于线上交易等“环保行为”所产生的“减碳量”会成为用户的“个人碳账户”,这些“减碳量”在蚂蚁森林中被称为“能量”,用户也可以通过添加好友等方式积累能量,随后蚂蚁森林会对这些“碳账户”进行认购,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转化成真实的树木。通过以上过程,蚂蚁森林将宏观的“碳交易”机制专业化成为个人层面的“碳账户”,进而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线上植树”环保运动。 蚂蚁森林的“碳账户”实践无疑是成功的,通过“合种树”等社交模块,动员了超过5亿人次参与其中,并且尤其受到青年群体欢迎。数据显示蚂蚁森林用户年龄集中在18岁到30岁之间,24岁至30岁群体使用频率尤其高[3];相比于外卖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环保领域的平台化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都缺乏成熟案例,而蚂蚁森林创造性地发掘了青年用户群体在碳交易中的潜力,这使得蚂蚁森林这一案例更具独特性。环境问题存在于公共治理及市场交易机制等多个维度之中[4],作为环保领域平台化的典范案例,蚂蚁森林被描绘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在吸引青年用户群体的同时又嵌入政府环境治理之中。 在平台研究中,“国家—市场”关系是一个经典的研究问题,既往研究从平台与政治制度结构和监管政策的互动入手,考察平台与国家间的关系结构及互动过程[5][6]。本文希望在观照“国家—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平台化过程中社会话语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动员青年用户这一特殊群体参与到线上“植树”运动中。环境话语存在于国家和社会的张力之中,蚂蚁森林伴随着青年环保思潮而崛起,其平台化进程超越了“国家—市场”的二元框架,延伸至市场和社会,也就是平台与用户关系逻辑当中,需要纳入环境话语的考量,以此加深理解本土语境下互联网平台对环境话语的改造。 通过深度访谈及对平台系统的考察梳理,以环境治理的“国家—市场—社会”为整合框架,以“平台化”为线索,本研究试图探寻蚂蚁森林如何利用碳交易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张力,利用中国社会的环保话语,尤其是核心用户群体的青年话语开展平台化。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蚂蚁森林如何在“国家—市场—社会”的多元结构下开展“碳账户”的平台化进程?蚂蚁森林如何改造并利用本土环境话语动员青年用户群体参与到自身平台化进程中? 一、文献回顾 1.平台化环境治理 平台经济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话语[7],由此而来平台的“圈地运动”也已登峰造极[8],从医疗到运输,平台正以算法、系统逻辑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易,甚至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9]。对于已有的“平台化”,学界已有不少研究[10][11]。以van Dijck为代表的欧洲学者从平台的商业化策略入手理解平台与市场、政策的结构性互动。在中国语境下,学者主要关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角色和数字治理逻辑[12][13][14];也有部分研究将“平台—用户”关系置于“国家—市场”语境下进行考察,将数据化和商业化治理视为本土平台的重要适应策略[15][16][17]。以上研究为我们思考本土语境下的平台化进程提供了整合性框架。需要指出的是,环境治理与上述领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社会语境建构,“碳交易”更是近20年才出现的一种新兴市场交易机制[18]。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支付宝成功发展出了蚂蚁森林这样一个“碳账户”的平台化案例,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其对青年用户的吸引力十分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19]。随着全球青年气候运动的走热以及社交媒体的助推,环保成为近年来青年群体所关注的重要公共议题[20]。同时,在“经济结构转型”等发展方针的指引下,企业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21],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绿色浪潮类似,中国社会的环保话语在过去十年与市场发展逻辑合流,转变为新自由主义话语下的绿色消费浪潮,环保被深深嵌入社会经济的发展逻辑当中[22]。 在此背景下,平台作为无实体资产的新经济代表,十分符合公众对“绿色企业”的形象期待,加之平台也擅长为自己“引流”,从一开始便被寄予厚望。以“基础设施”姿态登场的平台企业因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强势表现,很快成为中国绿色发展战略中的排头兵。蚂蚁金服(后改名为“蚂蚁集团”)、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在参与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基于垄断地位促进行业标准的形成。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蚂蚁金服很难实际参与到碳交易的进程当中,因此其将自身定位由碳交易实体转变为碳交易平台。作为移动支付的“基础设施”[23],支付宝通过开辟“个人碳交易市场”对碳交易行业进行渗透,追求在碳交易行业中扮演起规则建立者的角色[24][25]。在市场规则的建立上,与过去各个行业的“垄断者”相比,互联网平台拥有更多的“耐心资本”使其在初期不求回报地进行垄断性投入;此外,支付宝基于数据和算法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地位,使其代表了新兴商业模式的前沿[26],种种优势为蚂蚁森林涉足碳交易行业提供了基础。支付宝所掀起的环保运动,本身就是基于碳交易逻辑的平台资本“圈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