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转型的倡导①,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并引发学界诸多探讨和反思。部门哲学在中国兴起、发展的现实问题指向与实践旨趣,决定了其能够在“问题性学术”转向中发挥一定作用,而且新时代中国部门哲学研究也应该具有这种学术自觉或学术担当。我国部门哲学繁荣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对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和生态哲学成为新时代以来我国部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题化走向。在一定意义上,透过这些领域的研究,我们能够大致洞悉我国部门哲学研究取得的主要进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可以更为客观地看待部门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学术地位。部门哲学研究状况也是考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动态、特色和质量的一把尺子。本文试从思想阐释、方法运用和体系构建三个维度,梳理2020-2021年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和生态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部门哲学范式研究的深化与进展。由于政治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远超其他部门哲学,所以本文的分析更多以近两年政治哲学研究成果为主。这也反映出我国部门哲学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希望这种梳理和分析能够为学界把握我国部门哲学发展创新的根本特征、整体态势及基本规律,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和思路方面的参考。 一、思想阐释:视域与深度的拓展 从内容上看,深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元典思想”中所蕴含的部门哲学思想,始终是我国部门哲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从整体上看,这些阐释重点突出、主题丰富、特色鲜明。 (一)政治哲学思想阐释的重点 从近两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政治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的发掘与阐释依然占据着部门哲学研究的“首位”。不仅研究兴趣呈现高涨之势,而且展现出阐释视域和阐释深度双重拓展趋向。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持续影响力与蓬勃生命力。 政治哲学的学科边界是研究政治哲学的前提性问题。政治哲学的边界模糊会引发政治哲学身份危机。针对此问题,有学者深入探讨了政治哲学与政治诗学、政治神学、道德哲学的界限与关联,提出了克服政治哲学身份危机的路径。②这为政治哲学研究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也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拓展提供了“规范性”依据。 1.马克思政治哲学多重阐释 可以概括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本质论、关系论、超越论、意义论。 马克思政治哲学本质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第一,从追问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同构性之何以可能出发,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定位于“社会政治哲学”。这种社会政治哲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③第二,从发生学视角考察马克思政治哲学范式本质特征,提出马克思政治哲学直接转换自黑格尔政治哲学模型的“政治国家”与“物质国家”的辩证法,开启了一种新范式,进而引导出唯物史观,并内化于其中。④第三,回到马克思哲学的原初语境,主张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以扬弃“日常政治”为目的的“宏大政治”,而一般政治哲学关注“平等”“正义”等“日常政治”议题。⑤第四,通过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内生关系”的解析,提出马克思政治哲学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问题”,因而是大写的“政治哲学”。⑥ 马克思政治哲学关系论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且引发争议的一个议题。有学者把学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概括为五种主张,分别是“作为‘现代政治哲学叙事’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双向互动’”“从历史唯物主义到政治哲学的‘内在转向’”⑦。这五种主张拓宽了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之间关系的视域,但也提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对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化解读是否切合唯物史观的初衷与原意?由此引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即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和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诠释的“界限问题”。这一问题影响着唯物史观与马克思政治哲学关系之争的合理解决。吴晓明的《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唯物史观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关系的基本判定。此文引人深思之处在于对以往研究的批判性评价:“尽管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基础这一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知性知识)所形成的强势遮蔽,唯物史观在政治哲学中的运用往往遭到严重阻碍,并因而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诸多要义陷入重重晦暗之中。”对于如何走出这种研究“晦暗”,文中也给出了方案: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中将唯物史观原则贯彻到底,并“在这种贯彻中制定出明确的思想任务和理论路线,以便在同当代思潮形成真正批判性对话的同时,能够积极地阐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本己而深刻的当代意义。”⑧此文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有学者对于文中的某些观点并不认同。如段忠桥在《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一文中,提出了不同见解。其核心观点为:“《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一文中对当前国内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者提出的批评,是基于其对‘何为政治哲学’‘何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和‘何为唯物史观’的理解,而‘在德国哲学语境中,政治哲学属于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政治哲学’以及‘唯物史观是一种形而上学本体论哲学’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三个观点不但在逻辑上存在明显的矛盾,而且与被批评者的理解并不一致,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相关论述也是相矛盾的。”⑨这种学术争鸣对于学界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