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23)01-0058-08 本文尝试论证的观点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研究的不断推进,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考察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进,需要进一步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理论逻辑,并加以重新定位。“异化劳动”只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出的一个过渡性的范畴。立足于《手稿》写作顺序的考察和原始档案的对勘,马克思在笔记本Ⅰ中先后进行了三次总结,即工资与劳动、地产的分化、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所以提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的哲学框架对自身国民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一种分析和提炼。①但其理论意义不止于此,综合笔记本Ⅰ中的三次总结,它更应被看作是马克思开始走向从物质生产出发批判私有财产、解剖市民社会的理论标志。当然,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化,“异化劳动”这一过渡性的概念,很快就被马克思放弃了。 一、问题的缘起 《手稿》和“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并未盖棺定论。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异化范畴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资本论》哲学方法的阐释出发追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以及《手稿》文本研究的新近成果,都提示我们:应当重新考察《手稿》特别是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考察及其批判性分析,进而准确定位异化劳动理论以及《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反思 无须赘言,异化劳动理论构成了长期以来《手稿》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自《手稿》公开问世以来,围绕异化劳动范畴及其理论定位,东西方学术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生了多次理论争论。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手稿》中的异化问题并不是一个核心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但是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西方学术界却欢欣鼓舞于从《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建构一个人本主义的“青年马克思”。对此,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也在客观上推进和深化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与此相呼应,阿尔都塞也对青年马克思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1970年代之后,《手稿》和“青年马克思”研究曾经掀起的浪潮日渐平复,但内蕴于其中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本质的争论,仍然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问题等讨论得到延续和扩展。1980年代之后,围绕《手稿》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给出的,其核心就是将《手稿》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创立的过程中来加以理解。相应地,对于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如“异化”与“物化”的比较,异化劳动与唯物史观在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差异等。 (二)从《资本论》回溯青年马克思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对于《资本论》中哲学方法的探讨,或者说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哲学革命的阐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手稿》研究也在不断深化。首先,异化和物化的异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阐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在明确二者根本性差异的基础上,异化劳动概念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意蕴,或者说其作为对市民社会中抽象统治力量的批判的维度,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揭示和说明。其次,在马克思黑格尔关系问题的考察中,无论是有关黑格尔政治经济学阐释的发掘,还是政治哲学维度的引入,都丰富了《手稿》研究的理论视野,特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或国家学说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联,开始得到更为密切的关注。再者,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历程及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指向,在这一研究中也逐渐得到了更为清晰深入的说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哲学方法研究越是深入,《手稿》也就越发呈现出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价值,异化劳动理论的反思也就不断被重新提起。 (三)文本研究成果的佐证 众所周知,《手稿》的文本研究在1980年代取得了重要突破。标志性成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以下简称MEGA2)第一部分第2卷的出版,其中收入了《手稿》按逻辑顺序编排和按写作顺序编排的两种文本。2014年,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辑的文本的中文版《手稿》单行本出版,这为我们直观地回顾马克思《手稿》的写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新的理论阐释提供了可能。 二、文本说明 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手稿》文本,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在《手稿》写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思想变化,特别是重新定位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直接依据。因此,有必要专门对《手稿》的版本流传、文本结构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基于写作顺序和原始档案的对勘,我们将会发现: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Ⅰ中,进行了三次相对集中的理论总结。[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结,但并非全部。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版本回顾 在最新版的《手稿》单行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不同的文本,即按照逻辑顺序编排和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手稿》文本。这样两种编辑方式是由1982年出版的MEGA2第一部分第2卷提供的。2000年前后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和《手稿》单行本,已经采用了MEGA2提供的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文本结构。只不过,新版本在译文上略有调整。相比于这样一个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文本结构,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2卷以及先前出版的多个《手稿》单行本中发现一个略有不同的文本结构。这些中文版本编辑的基础是1932年MEGA1第一部分第3卷中提供的《手稿》版本。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在《手稿》研究史上,存在两个最为主要的版本、三种编辑方式。这就是MEGA1提供的按照逻辑顺序编辑的文本、MEGA2提供的按照逻辑顺序和写作顺序编辑的文本。在此之外,还存在梁赞诺夫编辑的“《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朗兹胡特和迈耶尔编辑的《历史唯物主义。早期文选》等《手稿》内容的版本形式。因为它们与本文的研究并无直接关联,这里暂且忽略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