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急诊,我们经常见到几个家长带着一个孩子来看病,孩子哭闹,家长手足无措、心急如焚。儿童因免疫系统及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患病,尤其是发热、腹泻等感染性疾病。低龄孩子患病后,往往不能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不适之处,有的孩子甚至通过不停地哭吵来表达。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儿童常见急症的处理和预防策略。 儿科急诊室故事一:“抽搐”的宝宝 仲夏的一天深夜,急诊大厅突然冲进来一个抱着孩子的妈妈,她身着睡衣、拖鞋,头发有些散乱,嘴里大喊着:“医生,救命!医生,救命!”预检台的护士连忙迎上去,只见妈妈怀里的孩子被裹在厚毯子里,双眼上翻,口角和四肢不断抽动,牙齿紧咬着妈妈的食指,面色青紫,人中处皮肤上还有被掐破留下的血迹。一测耳温,高达40℃。高热惊厥!经验丰富的护士立即把她们带入抢救室,医生也及时赶到,采取吸氧、上心电监护、解开毯子散热、开放静脉的措施,给予退热、止惊、补液治疗。约2分钟后,孩子停止了抽动,四肢也软了,哭闹几声后便入睡了。妈妈惊魂未定,直呼:“吓死了!” 医生的话: 高热惊厥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疾病初期,当患儿肛温≥38.5℃或腋温≥38℃时可突然发生。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5岁的孩子,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孩子大脑未完全发育成熟、遗传等因素有关。 当孩子发热时,很多家长会给孩子穿厚衣服或盖厚被子,认为只要“捂出汗”就能退热。实际上,这么做反而会帮倒忙。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差,捂汗可能导致孩子的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诱发高热惊厥。正确的做法是:解衣散热,将退热贴、冰袋敷于患儿前额或枕部;多测量体温,最好是肛温或耳温,若体温超过38.5℃,且最近4小时内未给孩子使用过退热药,可让孩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若孩子已经发生惊厥,则不宜口服退热药,可使用退热肛栓。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发热时,身边要有大人看护。因为惊厥往往突然发作,且惊厥时孩子意识丧失,可能会发生跌落、摔倒等意外。 另外,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抽筋”了,会慌忙“掐人中”,希望这么做能“止惊”;有些家长怕孩子抽搐时咬伤舌头,便强行分开孩子紧闭的牙关,将手指伸入孩子口中。实际上,大部分高热惊厥会在1-2分钟内自行停止,一般不会伤及孩子的舌头,不需要掐人中,也不需要用手指或筷子等强行撬开紧闭的牙关。有时候,孩子在体温上升过程中会出现牙齿打战及身体抖动现象,但神志清醒,这是寒战而非惊厥,此时可让孩子饮用适量温水,补充水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让孩子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尽量避免带孩子去相对密闭且人流较多的室内空间,特别是季节交替或气温骤降时。若孩子有流涕、咳嗽等不适症状,家长应及时为其测量体温,若超过38.5℃,可酌情使用退热药,必要时就医。若孩子每年都要发作数次高热惊厥,家长应带孩子去儿童专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癫痫药进行预防。 儿科急诊室故事二:呕吐不止的孩子 一个深秋的午后,一名3岁左右的孩子在外公外婆的搀扶下急匆匆地来到急诊室。一进诊室,孩子的外婆就说:“医生,快帮我们宝宝看看,她从早上开始,一吃就吐,喝水也吐,给她吃的消炎药也马上吐掉了,还说肚子不舒服,精神很不好,是不是吃坏东西了?”我们一看,孩子确实蔫蔫的,面色有点苍白,肚子摸上去胀胀的。外婆的话音刚落,孩子又吐了……经过检查发现,孩子感染了轮状病毒,存在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经补液治疗后,孩子的精神明显好转,外公外婆也放心了。 医生的话: 轮状病毒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尤其是6个月-3岁的孩子。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一般在秋冬季高发,主要症状是呕吐,解蛋花汤样稀水便,大便次数可多达一日几十次,可伴有发热。 当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时,一些家长心急如焚,认为孩子吃坏肚子了,马上给孩子服用抗生素,甚至成人的胃药或健脾口服液等药品。殊不知,部分肠胃炎是病毒感染所致,服用抗生素无效。且孩子呕吐时往往吃什么都吐,盲目口服药物会刺激胃肠道,得不偿失。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频繁呕吐、胃口差,觉得孩子营养不够,便不停地让孩子喝水、喝奶。实际上,孩子呕吐频繁时,可暂时禁食;即使进食,也应少量多次,尽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米粉、烂糊面等。需要提醒的是,若孩子进食、进水量很少,精神萎靡,小便少,哭的时候眼泪也很少,或哭吵时停时续,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警惕脱水、肠套叠等并发症的发生。 儿科急诊室故事三:对急诊室“熟门熟路”的“咳喘娃” 在一个突然降温的夜晚,儿科急诊室人满为患。一位爸爸带着4岁的孩子来到急诊室,他说:“孩子患有哮喘,之前发作过好几次,今天吃完晚饭就不停地咳嗽,还说有点胸闷,看着精神不太好。医生,您赶紧看看他喘不喘,需不需要做雾化。我把雾化面罩也带来了……”经询问后得知,原来这个孩子已经因哮喘急性发作来过急诊好几次了,家长认为治疗后孩子不喘了,病就算好了,并没有带孩子去呼吸科进行规范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