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情感:丰子恺的家庭教育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婷,丁道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丰子恺(1898-1975),生于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市石门镇),乳名慈玉,原名丰润,又曾名仁,“子恺”是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才有的号。30岁时,他皈依佛门,师从弘一法师,法号婴行。丰子恺在文学、书画、教育、翻译等领域均有成就,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他参与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为中国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海豚出版社出版的《丰子恺全集》共50卷,包括文学卷(6卷)、艺术理论艺术杂著卷(12卷)、书信日记卷(2卷)、美术卷(29卷)及附卷(1卷)。丰子恺的文艺造诣和勤奋多产,由此可见一斑。丰子恺的文艺作品含蓄隽永,往往只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众生百态,既富有谐趣,又蕴含哲理。他终生热爱儿童,亲近儿童,赞美纯洁无瑕、无拘无束的心灵。他的作品多以儿童为题材,富有“童心”。在文艺创作和艺术教育方面,他总能够直面真实、重视情感。这与他儿时接受的家庭教育不无关联,也直接得益于他本人教养子女的丰富经验。今日中国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业成就,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情感问题往往无暇顾及。丰子恺善待情感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看来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一、丰子恺的成长经历

      丰家乃当地望族,世代以诗书传家,加之有祖传的“丰同裕染坊”,薄有家财。丰子恺行七,是家中长男,其父名丰鐄,字迎年,号斛泉,是废科举前最后一科的举人。丰子恺的祖母虽期待儿子光宗耀祖,指望他“在自己生前中举人”,为人却有几分旷达。她曾经不顾他人指摘,请伶人教自家子女唱戏;也曾经冒着蚀本的风险,勤于桑蚕来作为“暮春的点缀”。在丰鐄赴杭州赶考以前,祖母叮嘱他:“到了杭州,勿再埋头用功,先去玩玩西湖。胸襟开朗,文章自然生色。”可以说,自祖母一代开始,丰子恺家就能够注重生活情趣,帮助子女排遣压力。丰子恺说过:“祖母是我们的家风的支配者。”善待孩子情感的家庭教育经验,其来有故。

      由于是末科举人,丰鐄在中举后没有机会应会试或做官,于是亲自在家坐馆。丰子恺6岁起就跟着父亲读书,直至3年后父亲因肺病去世。虽然父子相伴仅9年光阴,却也为童年丰子恺营造了一个老少和乐、情感融洽的成长环境。丰子恺在《清明》一文中回忆说,清明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但对丰家老小却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丰子恺说自己是“借墓游春”,父亲丰鐄也摈弃所谓“不合宜”的情感,甚至还亲自作了8首《扫墓竹枝词》。其中的一些诗句颇能显出他对于孩子的喜爱。比如:“风柔日丽艳阳天,老幼人人笑口开。三岁玉儿娇小甚,也教抱上画船来。”这里的“玉儿”,指的就是乳名唤作慈玉的丰子恺。由此可见,丰子恺的父亲并不刻板,能够理解和欣赏小孩子在外出时那种难以抑制的舒爽、畅快之情。

      丰子恺温润、活泼的性格与家中女性长辈对儿童天性的呵护与包容也有关系。石门湾有个风俗,亲戚家的小孩第一次上门做客,离开时主人家要做几盘包子给小客人带回去,俗称“打送”。丰子恺四五岁时,有一次家里要“打送”小客人,母亲等一众女眷就承担起了做米粉包子的任务。丰子恺在一边捣乱,长辈们也不生气,反而给他一点米粉,任凭他捏。母亲等人能够体贴幼年丰子恺的心思,并乐意配合他。又比如,丰子恺自幼就在绘画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天分。不过,他的绘画道路一开始并不顺利。6岁时,丰子恺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在他读的《千家诗》里,每页都有一张木版画,第一张画的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丰子恺见这图画得有趣,就去家中染坊讨来颜料,给图画上色。没想到,纸薄色重,颜料渗了好几页,被父亲好好骂了一通。不过丰子恺后来还是会偷偷描色彩画,此事父亲虽不知道,母亲和姐姐们却一清二楚。她们给了爱画画的丰子恺很多赞赏和帮助。正是因为她们,丰子恺早年的这点爱好才不至于夭折。

      1914年春,丰子恺在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此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善待感情的家庭教育,让17岁的丰子恺葆有一颗赤诚之心。他怀着旺盛的求知欲进入师范学校,不过这所整齐划一的寄宿制学校很快就让他感到不自在了。在《寄宿舍生活的回忆》一文中,丰子恺将寄宿生活比作“关猴子”。虽然心有不满,不过丰子恺还是选择了隐忍。倒是他的那股赤诚本色,赢得了同学杨伯豪的赏识。杨伯豪颇有几分真性情,为人立志高远、卓尔不群,能够用实际行动反抗学校管制。他的事迹促成了丰子恺的自觉自悟。此后,丰子恺先后师从李叔同、夏丏尊和姜丹书等名家学习,学习内容涉及音乐、绘画、文学。在这些学习中,丰子恺的赤诚和坦荡,继续发挥了作用。

      1919年,丰子恺和吴梦非、刘质平、刘海粟、姜丹书等人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美育团体——中华美育会,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杂志《美育》。丰子恺潜心研究艺术教育,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润泽中华少年的心灵。在经历了战争期间的颠沛流离、见识了世间诸般虚伪丑恶以后,丰子恺更加珍视儿童身上那种自由、纯洁的特质。在他心中,儿童有着与神明、星辰、艺术同样高的地位。因此,丰子恺从不按照固定模子约束孩子的情感表达,反而会有意识地捕捉孩子的可笑、可爱之处,并把这些东西写进散文、画进漫画,给世人留下了很多观照自身、慰藉心灵的机会。

      二、丰子恺教育子女的经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