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能“缺课”孩子的“贫富观”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文龙,孙天义,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重心也慢慢从“唯分数教育”转移至“综合素质教育”。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推行“双减”政策的2015年,我国综合素质教育行业规模就接近3000亿元,而在2021年时业已突破5000亿大关。即使受疫情影响,也只在2020当年产生了数据下滑,次年立即反弹增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家长从希望让孩子“具有更强的应试能力”慢慢转变为希望孩子“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同样,在《2021年中国家长家庭教育观念重要程度》的调查问卷中,“人格健全”这一选项勾选比值最高,超过40%(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可见我国家长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但在家长关注的各类素质教育中经济教育的比例却较低,尤其对于儿童贫富观的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状态。江盈颖等学者在2022年的调查显示,国内也较为缺乏对于儿童贫富观教育的系统性、体系性研究。

      事实上,儿童贫富观教育对于儿童的三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价值观而言,儿童贫富观是其重要体现之一。例如,由于对贫富问题认知不足,大部分儿童会形成“富人比穷人更有能力”的朴素观念。这一认知如果不进行干预,孩子就有可能将对富人的认同深化,最终发展成对财富的认同,从而衍生出“财富崇拜”。这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而言,其意义无疑是负向的。随着成长,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深化,其对贫富差距背后的原因也终将会逐渐理解,且会将初次获得的答案内化、固着,并最终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如果一开始孩子们得到了错误的答案,例如“富人天生就是富人,比穷人高贵”等等,这种刻板印象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深化,最终形成畸形的价值观。此外,贫富观也会影响孩子们人生观的建立,错误的贫富观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成为富人,人生就是不幸的。甚至认为没有成为富人是自己遭遇了不公,从而对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伤害。因此,贫富观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一点,西格尔曼在2012年的研究中也做出了证实,证明了正确的贫富观能够帮助儿童认知公平感,并正确地认知社会,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最终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起到促进作用。

      儿童能否建立贫富观?

      虽然贫富观教育对儿童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儿童到底能否建立贫富观?如果能,又会在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建立怎样的贫富观呢?孩子们真的能够对“贫富”有着观念上的差别吗?他们又是否真的能够明白“贫富”背后的原因呢?

      事实上,拉姆塞早在1991年的研究,就发现3-5岁的儿童几乎可以准确地判断一组照片中对比鲜明的穷人与富人,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判断依据的还是具体的外在表现。比如穷人穿了很破的衣服,富人则穿着体面,儿童就可以对贫富差别进行准确判断。6-8岁的儿童则已经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所拥有的物品甚至外貌来判断人是贫穷或富有的。例如如果一个人面容整洁、戴有金饰、行为优雅,6-8岁的儿童就可以将其判断为富人。儿童再继续成长直至成年前,对贫富的差距判断注意则会转向一个人的心理特质乃至社会阶层。这种认知是惊人成熟的,常常超出家长们的认知。

      当孩子们产生了基本的贫富观之后,公平感的介入,让他们的贫富观开始立体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们认为贫富是不公平的比例会先增加随后降低。例如对于8岁儿童而言,90%都认为存在贫富差距是不公平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会对社会逐渐加深认知,因此14岁到成年前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单纯地认为贫富差距就是不公平的,他们逐渐认为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此时孩子们的“贫富观”不仅仅是认知“谁穷谁富”,更是能够将目光转向贫富背后的社会公平问题。而这一改变,也由查菲尔与内策尔两位学者在2005年加以证实,并发表在《儿童早期研究季刊》上。

      除去对贫富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公平感的认知,儿童还能对贫富差别进行归因。不过6岁以下的儿童,还无法对贫富差距进行归因。而6至8岁儿童则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因能力,当然这种归因常常是幼稚的:如一个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捡到了一大笔钱等。但10岁以上的儿童对贫富做出的归因分析已经较为成熟,他们会认为是机遇造就了财富,并已经能够考虑到智商、性格等因素了。

      可见,我们的孩子早在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能够形成基本正确的贫富观了。到成年前,孩子们已经可以极富逻辑地从各个角度推导“贫富”形成的原因,并能够学会接受“贫穷”或“富有”了。

      如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贫富观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贫富观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通过阅读书籍还是观看社会新闻,抑或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可以帮助孩子在这一方面得到成长。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孩子的贫富观形成是具有阶段特性的,因此针对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特性,应对以下三点内容加以注意:

      1.让孩子理解贫富差距背后的原因

      根据莱西1990年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贫富的认知是从表面特征开始的,比如一个人的穿着、其所拥有的物品等等。孩子们会通过这些因素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或贫穷。尔后孩子们能够对社会阶层、机遇、教育水平,以及政治层面等系统特征,来认知贫富差距并进行归因。

      因此在表面特征的认知阶段,也就是5岁以前,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对贫富作出判断,而不去输出判断规则。当孩子到5岁以后,家长就可以对孩子的贫富观进行塑造与修正了。在这一阶段,根据恩斯科等人在2003年的研究结果,要尽量让孩子们理解贫富差距背后的社会环境因素,从而让孩子明白贫、富背后的来源。例如不发达地区的贫穷,有时候并不是人们主观上的惰怠造成的,大部分自然资源较差的地带,整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是一个客观事实。在这样的区域贫穷是普遍的,人们是需要帮助的,而不应该被嘲笑。另外,贫富差距也有可能是政策导致的,例如我国一些经济特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为了拉动经济,这样的地区更富有是具有政策因素的,不要将其归因为诸如命运不公、人生而不平等一些负面因素。这对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是具有正向塑造意义的。

相关文章: